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记者留意到,在本次发布的新标准中,和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两个关于食品标签的新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这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对食品标签的标示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包括不允许企业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食品标签强制标示致敏物质,推荐标示“消费保存期”等。那么,广州市场目前情况如何?新标准将给消费市场以及行业带来怎样变化呢?今日,记者展开深入调查。
▍亮点逐一看
记者获悉,此次新发布的标准包括:食品标签标准2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3项、食品产品标准4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8项、检验方法标准29项,以及《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新发布的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对食品标签的标示要求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在国际上率先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提升消费者阅读体验感,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均设置了2年过渡期,以确保食品标签标准在食品行业内顺利实施。
新的产品标准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等密切相关,通过明确适用范围等措施,进一步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比方《发酵乳》等4项食品产品标准和《灭菌乳》等3项标准修改单完善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和限量指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两项标准扩大了产品品类,调整了营养成分指标和添加糖的供能比等。
此外,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食品添加剂和营养素的质量安全要求;新发布的检验方法标准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等标准以及新食品原料公告相配套,扩大了检测范围,优化了检测步骤,增加了检测手段,提高了适用性和操作性。
▍市场调查:多种品类食品仍以“零添加”为宣传噱头
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当前,许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近日,千禾味业的一款“千禾0”酱油中被检测出镉,有网友认为“千禾0”以及包装上大大的“0”图样,容易给人带来“零添加”的信息,此事引发热议。而后,千禾味业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的声明中称“0是公司零添加产品的重要标识,0系列产品是零添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实际上,不止千禾味业,近年来,多家企业都发生类似事件。3月27日,记者走访广州市场,仍然见到市面上多种品类的产品都在外包装上标注“零添加”“0添加”。
记者在广州一家超市中见到,调味品可谓是“零添加”的“集合地”。一款俞龙出品的凉拌醋在正面包装最显眼的位置上用红色字大写“0”,并且直接放出“零添加醋”的大字。在其背后还特别标注说明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0%添加着色剂(焦糖色),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味事达、李锦记、松鲜鲜相对谨慎许多,虽然也在产品正面包装上标注“零”,但其下细说“零添加防腐剂”;家乐浓汤宝则宣称“0添加、0防腐剂、0甜味剂、0反式脂肪”。此外该超市里部分手工面、果汁、牛乳茶等都有“零添加”的标注。
记者发现,饮料类产品更喜欢“零糖”的宣传。记者在超市中见到RIO清爽零糖气泡酒上标注“零糖”,但其配料表上却有浓缩果汁、赤鲜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等。要知道,糖是一个大家族,除了蔗糖以外,果汁本身含有的大量果糖也属于糖。此外,赤鲜糖醇、三氯蔗糖和安赛蜜都属于代糖。因此,该产品所标注的“零糖”并非等同于产品中不含糖,容易误导消费者。
超市工作人员称,消费者对于“零添加”食品的好感度远高于未标识的同类别产品。正在超市中购买晚饭食材的许阿姨告诉记者,平时购物时她会更关注标注“零添加”的食品,“最怕添加各种科技与狠活的食物,希望能吃得健康一些。”但是,许阿姨并不知道,多数产品所指的“零添加”只是某一类添加剂零添加,“我以为是什么都不加,纯天然,被忽悠了。”
针对新标准中禁止使用“零添加”用语一事,千禾味业相关人士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表示:“新规过渡期有2年,但我们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海天味业回复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对于相关修改内容,我们非常支持。相信这不仅有利于引导科学认知、增强消费者信心;也有利于推动整个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我们会积极按照新的国标政策要求推进后续工作。”
▍专家观点:倒逼企业将更多力量投入到技术创新
“‘零添加’这个词实际上是营销名词。新标准的发布,促进标签使用规范化,让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更加清晰。”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新标准有2年的实施过渡期,时间比较长,为企业去库存以及更换产品包装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因此,新标准对于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
他说,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对品质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政府各项法规标准的出台,各类浮夸式、诱导式的宣传未来都将受到约束甚至禁止,这就倒逼企业不能仅仅靠营销宣传,而要将更多的力量放到技术创新上来,真正为消费者生产健康、高品质的食品。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新标准匹配了整个食品行业需要净化乱象的刚需,让食品企业更加清晰以及规范宣传口径,同时,更是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繁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繁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麦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