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洒在梅州蕉岭的土地上,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
在客家地区,农历腊月廿五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叫作“入年架”。这意味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入年架”后,客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年食和年货。把屋子打扫干净,然后就可以开始贴春联、挂灯笼、添“福”字了。
腊月廿五上午,蕉岭广州小镇居民陈海祥在门上贴了“福”字。稍晚些,他的小舅子带着提前订好的一桌菜来到家中,一家人围坐一起开启新房“入伙饭”。
受“6·16”特大暴雨影响,梅州市蕉岭县多地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这场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千万广州市民的心,广州市委、市政府快速响应,迅速驰援梅州。2024年7月22日,梅州市蕉岭县在广福镇举行“6·16”特大暴雨灾害援建小镇安居工程项目开工仪式。不到半年时间,蕉岭广州小镇、蕉岭广福广州小镇(一期)项目建成780套安居住房、完成竣工验收,实现了让受灾居民春节前“拎包入住”目标。
蕉岭广州小镇
阖家围坐 笑谈新房新生活
陈海祥的新家位于蕉城镇广州小镇,地处城郊的湖谷村。年节将至,小区里的树上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楼房一层有四户,安装了两台电梯,进门处是半封闭的过道,过道外可以看到远处的稻田。再进去才是主屋。
陈海祥今年76岁,原本和老伴、儿子以及孙子、孙女一起生活在新铺镇,“6·16”特大暴雨来临时,陈海祥家因为地势低,家中的泥砖房被冲裂。
从家中撤离后,他们先是借住在亲戚家,短暂过渡后,他们在去年8月搬出亲戚家,开始了租房生活,租金每月500块钱。
据了解,陈海祥家是低保户,其儿子一直打零工,并患有青光眼。过去在厂里上班时,晚上下班需要陈海祥去接他。老伴身体也不好,前不久刚做了乳腺癌手术,腿脚也不方便。
陈海祥说,洪水过后他们本以为需要一直租房,没想到政府有了安置政策,分到了广州援建的房子。他不断重复着“感谢”。对于这个敞亮的新家,陈海祥一家都很满意。陈海祥的儿子表示:“特别感谢广州市政府、各级单位,为我们灾民这么快就建好了这么好的房子,让我们可以过一个很温暖、很幸福的新年。”
蕉岭的广州小镇离他们原先居住的新铺镇有20公里。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陈海祥的孙女以诺和哥哥从新铺的学校分别转到了县城的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现在,以诺有了宽敞明亮的房间,还有了一张崭新的书桌。
新年新家 美好生活开新篇
“新房入伙,就等过年了!”同样期待新年的还有邓崇谋、陈秀英夫妇。在陈海祥家隔壁楼栋,记者见到了89岁的邓崇谋和83岁的陈秀英夫妇。两位老人气色红润,穿着年味十足的红色新衣。
邓崇谋一家在新房拍合影。
过去,老两口住在新铺镇矮车村,邓崇谋当了一辈子的乡村“万金油”教师。水灾发生时,因为儿子和媳妇住在县城,是侄子开车把他们载了出来。邓崇谋的儿子告诉记者,父母本就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能在这么舒适的房子里安度晚年,一家人都觉得非常舒心。“以前老房子离我们居住的县城有20公里,搬过来之后只隔6公里,我们照顾起老人也方便了。”
距离蕉岭广州小镇25公里外的广福广州小镇,是本次广州援建的另一个安置项目。记者在广福广州小镇走访时了解到,这个项目不仅让灾民有了新家,也让附近的孩子有了新的快乐。
广福广州小镇位于广福镇,小区内有滑梯、沙地等儿童设施。下午四点,不少孩子在儿童活动区嬉戏玩耍。他们的家长告诉记者,在此之前,附近并没有类似的儿童活动设施。
在深圳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的杨先生提前一个月回到广福,为的就是在春节前帮父母完成搬家事宜。他感觉新房子户型不错,楼间距也比较宽,采光和通风都非常好。“刚住进去没两天,还没有很多体会,总的来说比较舒服。”
穗企同心 援建项目加速度
按照常规流程,这样的项目建成需要近两年,但两个广州小镇之所以能在半年内建成,其背后离不开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高效推进。作为蕉岭广州小镇的设计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7月15日接到任务,到完成施工图只用了15天。
为了把蕉岭广州小镇这个项目设计好,让居民的居住体验感更好,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由勘察设计大师洪卫领衔的“超强团队”。
参与援建广福广州小镇的广州市设计院集团也投入了“精兵强将”。该集团总建筑师黄惠菁告诉记者,节省时间的有效方法是做好项目内部协调和外部统筹管理与协调,并借助CIM和BIM技术手段为项目提供全专业质量控制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广福“广州小镇”项目(一期)由广州市政集团下属广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承建。自7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7天完成场地平整,挖填土方共计11.5万立方米;38天完成首栋封顶,59天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48天完成竣工验收,比原计划提前18天;150天完成物业移交,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多月,两批业主的交付满意率100%。
悠悠乡情 细微之处见温度
在建筑风格上,本次援建的两个广州小镇兼顾功能性与舒适性,因循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与营造智慧。选址依山就势,与自然相融共生;规划结合文化、商业设施和景观元素,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活场景。
广福广州小镇的设计团队采用五行山墙花纹,并选用土式山墙。黄惠菁解释道:“梅州等客家地区传统多用木式山墙,但从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看,土克水,这一设计是对当地居民经历水灾后情感需求的回应,给予他们心灵慰藉。”
考虑到岭南地区夏季湿热且历时长的气候特征,两个援建项目小区的首层都做成了架空层,方便居民通行、聚会、活动和存放大型农具,入口广场和屋面的场地均预留晒被子、晾晒谷物的场地,为村民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提供了便利。
“很多村民是极其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耕种的,怎么让眷恋故土的村民去适应现代生活?”考虑到这一点,黄惠菁的团队给广福广州小镇留了充足的公共空间,广场专门做了和客家围龙屋相似的设计,居民既可以在广场中闲坐,也可以举办大型的节庆筵席。同时在小区北侧专门划分出“四小园”用地,包括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习惯了乡土生活的居民可以在此耕种。
岁月为证 广梅情深心相连
“广州小镇”的顺利建成,是省委、省政府对受灾群众深切关怀的生动体现,也是广梅两地深厚情谊的又一见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穗梅情,不以日月为限。转眼间,广梅对口帮扶已走过二十余载风雨征程。200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广州市与梅州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3年,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成立,广州市选派党政干部到梅州市挂职,统筹推进各项帮扶工作。
从结对帮扶到产业共建,从“双到”扶贫到精准扶贫,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20多年来,广州帮扶干部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奔赴梅州苏区,奉献着青春与热血,践行着使命与担当。20多年来,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可谓“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意帮、真抓实干扶”,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百亿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其琪、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