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活动启动,现场发布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透露,2022年—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
濒危物种种群实现历史性恢复
广东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面积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广东是物种资源宝库,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生物超4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省特有高等植物424种、野生动物34种。
广东深度守护基因命脉,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6万份、畜禽遗传材料近13万份、水产种质资源8大种类643个物种,彰显“生物基因库”的实力。
广东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行动纲领,全面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
广东完善就地保护体系,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系统守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
广东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有迁地保护机构超35个,共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种群实现历史性恢复。
广东初步构建了全省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统筹布设涵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类型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542个,建设覆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的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和县(区)全覆盖。
新发表物种开启“自然盲盒”
2022年至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其中,2022年发表新种111种,2023年发表新种107种,2024年发表新种115种。新物种涵盖植物53种、动物174种、微生物106种,其中,2024年新种包括海珠微瓢虫、肇庆德昭藤等特色物种,凸显生态本底与科研能力的“双轮驱动”。这些“自然盲盒”的开启,证明岭南大地仍是一部未被完全读懂的生态史诗。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统一行动纲领,力争2030年基本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系统状况,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样板。
三大案例见证保护成效
广州海珠湿地、深圳杨梅坑和肇庆鼎湖山是广东广州站(城市)、广东深圳站(城市)和广东鼎湖山站(森林)3个第一批国家质量综合监测站的主站点,通过长期监测积累了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广州海珠湿地 物种全面增长,维管植物从2017年的625种增至2023年的835种;鸟类增加15种,增长至89种。
深圳杨梅坑 2019年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2013年。
肇庆鼎湖山 2013年—2024年在鼎湖山新发现野生动物近400种(含亚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2种,广东省野生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有5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