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旁的万亩沙地,成了“人民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有德退休后的新“战场”。记者前去采访的当天,宁夏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已经68岁的王有德依然雷打不动,扛起锄头到沙漠中间挖树窝子。“冬天先把树窝子挖好,蓄积雨水、雪水,开春以后就能直接种树了。”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最常说的一句话。近40年里,他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创造了白芨滩“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毛乌素沙漠里建起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长城”。这道“长城”,实现了让毛乌素沙漠“后退”20公里的壮举。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他颁奖。
“全国治沙英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人民楷模”……这些年,王有德获得的重量级荣誉实在不少。但他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一直说,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这是我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然,实现这一点靠的是大家,是人民群众。”王有德说。
不让生态落了后,这是王有德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
最在乎的头衔:“治沙专家”
2019年9月29日,王有德走进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个“高光时刻”,王有德却很少提及。“作为党员,为党分忧,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才是无止境的。”他谦虚地说,“我不是英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么多年下来,毛乌素沙漠能治理出成效,完全是靠群众的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这个共产党员发挥的就是模范带头作用,想方设法让大家都跟上来干。”在取得的多项荣誉里,王有德最在乎的头衔是“治沙专家”。1976年,他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担任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后,他在100多名林场职工的支持下带头搞改革,靠着苦干加巧干,让曾经风沙肆虐的林场彻底改变了模样。
“传统方法只是春季植树造林,我们则是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种养殖、做生态旅游相结合。”王有德将自己的防沙治沙模式总结为“五位一体”:“首先是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先将沙控制住。第二,沿公路、铁路建设乔、灌结合的骨干防护林带;第三,种植经济作物;第四,发展畜牧业;第五,通过牛羊粪便解决废料的问题,改良土壤。”
对于王有德治沙的探索和创新,当地人也是如数家珍——将苗木培育从以沙生灌木为主转向常青树、阔叶乔木、花灌木等多个品种;创造性地把小麦秸秆这种遍布宁夏平原的主产作物作为材料进行草方格固沙实验……从防沙治沙到人进沙退、林进沙绿,40年里,王有德带领大家一步步创造奇迹。
“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这句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话就是王有德在林场喊出来的。1986年,王有德申请将580亩沙地归入林场。他和大家一起,吃住在沙窝里,人工夯筑建渠用的水泥板;寒冬腊月,连续两三个小时站在冰冷的水里堵决堤的渠口;三伏天,背25公斤的水泥板走在滚烫的沙地上,职工背一块,他就背两块,掉皮晒伤是“家常便饭”……经年累月的劳作,王有德常常忙得忘了吃饭,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家就在几公里以外,却常常一两个月都回不了一次。王有德的儿子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说:“最忙时父亲有两三个月都没有回家一次。偶尔回家洗澡、换衣服,我妈洗衣服时,我们家地上、洗衣机里面全是沙子。我妈说:‘你把单位绿化了,把我们家沙化了’。”
王有德常年坚持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
只做了两件事:治沙+治贫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白芨滩防沙林场凭借显著的治沙成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其治沙经验被国务院确定为循环经济的示范模式,王有德组织实施的好几个项目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当年风沙漫天的沙地已发展为林木总资产达几十亿元的综合性林区。
王有德说,过去这40多年,自己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治沙,另一件就是治贫。对于林场每年的利润,他将20%补贴职工生活,鼓励他们养牛养羊。“我们对职工发展第三产业进行补贴,苹果收入1万元,厂里补2000元;苗木收入1万元,厂里补2000元;职工治沙100亩,实现收入1万元,厂里补2000元……以此激发职工治沙造林的内生动力,带领大家从沙里淘金。现在,80%的治沙投入都靠自己,20%靠国家配套投入,治沙面积从每年的3000亩提高到2万亩-3万亩。”
让王有德自豪的是,如今的白芨滩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野兔、狐狸、山鸡、青蛙等上百种动物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等306种旱生沙生植物都在这里重现。“有人在沙漠里种树,种了几十年都种不活。但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利润虽然薄,但工程项目多,每年都有两三千万元利润。”
通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白芨滩人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综合治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沙道路。沙漠绿了,绿化面积从过去的29.5万亩到现在的148万亩;林场活了,固定资产从过去不足40万元到现在的1亿多元。治沙工人几十年来租借房屋和住土坯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果园更是成了职工的“摇钱树”。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沙漠绿了,林场活了。
二次创业:“这辈子都不会停下来”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习惯于忙碌的他根本闲不下来,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二次创业。凭着多年治沙经验,6年多来,他在宁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东侧一片大小沙坑纵横、戈壁沙滩广布的“不毛之地”上栽下了100多万株树木,种植特色经果林2000多亩,打造出了“万亩沙漠绿洲”。
王有德说,自己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要在有生之年为老百姓多建些防护林、经济林,让老百姓能免受沙害。“我还有点能力,有点经验,就要发挥到社会上去。”日前,站在“沙漠绿洲”上,王有德畅想着自己的“治沙大计”——他准备在这里建起中国最大的沙漠公园,除了有2000多亩的公益林,还有20000多亩防护林、200多亩水上乐园、400多亩生态康养林以及红色书院、攀岩等设施。王有德说,他还打算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生态研学,组织义务植树和林木抚育劳动,依托特色经果林生态采摘产业园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白芨滩还有60多万亩荒漠没有治理,我这辈子都不会停下来。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说起未来,这位“治沙英雄”语调铿锵,目光坚毅。
“治沙英雄”还注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生态研学,组织义务植树和林木抚育劳动。
王有德的精神内涵
文/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
情满塞上,奋起追梦。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面对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他紧紧握住王有德的手说,我是来向你学习的。你们在这里做出了很大贡献,非常了不起。习近平同志随王有德走上沙丘。“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 ize.png" alt="" width="663" height="411" style="width: 663px; height: 411px;" title="" data_ue_src="https://dayooimg.dayoo.com/www/202101/06/07a8638c-e112-4590-af39-db6eaecbe03e_zsize.png" border="0"/>
指导: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广州日报
协办: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统筹:汤新颖 、王晨阳、徐梅花
海报设计统筹:王晓云
海报制作:谭惠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洪豆
视频拍摄:肖欢欢
视频剪辑: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