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南路与东园横路交界处,矗立着一座醒目的红砂岩雕塑。两个四边形基座承托着一面招展的团旗,仿佛一本打开的书。
这本“大书”就是“团一大”纪念雕塑,它无声地提醒我们:谨记历史,铭记光荣,将“团一大”精神代代传下去。
在广州召开的“团一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共青团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今天的“广东红色‘物’语”,我们就来听一听“团一大”和东园的故事。
一件红色文物
“中国SY第一次全国大会开幕”会议记录
张太雷陈独秀邓中夏等人的鼓与呼
被写进这份珍贵的文献中
“中国SY(英文Socialist Youth的缩写,即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开幕”会议记录(下简称“会议记录”)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不仅能直观地帮助我们还原中国共青团创建的早期历史,重现大会开幕时的珍贵历史细节,也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成立的关注和指导。
“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社会革命的歌,所以请诸君三呼‘社会革命万岁’罢”,1922年5月5日下午1时,在东园广场上,年仅24岁的“团一大”开幕式主持人张太雷(即“会议记录”中的“张椿年”)高呼:“我们的标语是:帮助劳工,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
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的东园广场,条件其实很简陋。园内有一座用毛竹搭起的棚子,面积30多平方米,人们平日里用来“讲古”和乘凉。团一大开会时,它就被布置成了一个主席台。
“中国SY第一次全国大会开幕”会议记录的第一页
就在这个简陋的主席台上,张太雷提出:“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方面为经济革命运动,并且帮助中国无产阶级,交互训练而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敢死队。”在“演讲录”中,这句话的最后三个字本来是“先锋队”,后来记录者在“先锋”二字上画了两个圈圈,改为“敢死队”。
开幕式上有16位与会者进行了演说。时任中共中央局领导人陈独秀在题为《马克思主义两大精神》的讲演中,希望广大青年“能以马克思的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发挥马克思实际运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作社会革命的原动力”。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邓中夏(即“会议记录”中的“邓仲澥”)则说,学生们应当“实际去做劳工运动,要自己投身劳动阶级去实行携手来建设无产(阶)级之政府,来创造共产主义之社会。”
从“会议记录”中,我们似乎可以还原当时会场上的热烈。演讲者黄壁魂说:“以中国来计算,只有广东可以自由,所以我们竭力起来运动。至于我们女子,现在入团的很少,极希望我们女同志快快起来与男同志合力去奋斗,争回我们的自由权。至于男同志,我更希望你们竭力帮助我们女同志,打破现在不良的社会,建设一最良的社会,为我们人生造莫大幸福。”团一大代表叶纫芳说:“我更希望大家今日要讨论个切实进行的办法,实地做去……我们应如何努力奋斗,务望社会主义随处皆得实现,到最后全国实行团结起来,将资本主义根本打倒,将共产主义的社会建设起来,那么我们的目的才算达到。”
一个红色史迹
团一大旧址
1500名代表来宾出席开幕式
会场充满节日气氛“人人笑容满面”
东园一带是20世纪初广州民众集会和娱乐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所,也是一系列重大历史活动的发生地。1919年5月11日,广州十万群众齐集东园,召开“国民大会”,要求取消“二十一条”,严惩国贼,这是我国现代史上,广州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第一次行动;1920年5月1日,穗港工人、学生5000余人在东园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是我国第一次开展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团一大)在广州东园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正式成立。
团一大旧址处的红砂岩雕塑,上面印刻着共青团入团誓词、团一大旧址的背景以及革命先贤的肖像。
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等二人,中共中央局领导人和来宾陈独秀、彭湃、刘尔崧、张善铭等,及全国劳动大会代表也都出席了开幕式,总人数达1500余人。达林回忆说,当时的会场充满了节日气氛,“人人笑容满面,喜气洋洋”。
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团一大史料之《团一大代表签名簿》,我们可以确定出席团一大的25人代表名单。他们分别来自团临时中央部和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15个地方团组织,代表全国当时的5000多名团员。
“团一大”共开了6天,一共举行了8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等文件。5月10日晚上,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高尚德(君宇)、方国昌(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方国昌被推选为书记。至此,中国青年团组织正式诞生。
广州团市委青运室主任袁卫根告诉记者,“团一大”在广州举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22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恢复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中共中央局和团上海临时中央局准备4月在上海召开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建团。3月6日,中共广东支部领导人谭平山写信给临时团中央代理书记施存统,建议“大会的地点,如能够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党、团中央接受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建议,并且全国劳动大会也将在广州召开,决定将会议延期至5月5日在广州举行。
在南下广州的途中,忍着蚊虫肆无忌惮的叮咬,张太雷、蔡和森和达林起草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纲、团章等重要草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组织的第一份团纲和团章。达林记述,完成后大家高兴地唱起了《国际歌》,他唱的是俄语,张太雷唱的是英语。
一位红色人物
谭平山
广东革命元老
坚持自己做衣服
在“团一大”上,广东人谭平山以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的身份出席,成为25名正式代表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之一。
佛山高明,沧江河畔,文昌塔侧,“革命三谭”雕塑巍然伫立。雕塑旁是“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三谭”为人民、为祖国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和革命情怀。
“革命三谭”指高明籍革命家谭平山、谭植棠和谭天度。1886年9月28日,谭平山出生于广东高明县新元坊一个贫寒的缝纫匠的家庭里。家中有五个孩子,谭平山排行老二。父亲谭超凡是一个裁缝,母亲为人缝补衣服补贴家用。艰辛的日常生活,使得谭平山不得不一边教书补贴家用,一边坚持学习。
谭平山
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与谭植棠成为同学。谭平山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的直接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下,参与创办《新潮》杂志,并于1919年3月25日在该杂志上发表题为《“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的政论文章,是中国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之一。谭平山与谭植棠都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与此同时,在广州担任广东高等师范附中和附属师范学校老师的谭天度,也参与了广州声援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7月,谭平山、谭植棠毕业回到广州。10月,“三谭”等人通过私人筹款,创办《广东群报》,积极宣传新文化思想。1921年,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组建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离开广东后,书记一职由谭平山继任。8月,中共广东支部成立,书记为谭平山,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至此,谭平山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彻底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谭平山在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成员。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中共广东支部书记的谭平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谭平山又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平山当选为新中国首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任职期间,参与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等重大反腐案件。谭平山的外孙余川广说:“我外公很小的时候就跟他父亲学会了做衣服,一直到他当了监察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坚持自己做衣服。”这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老革命者的初心。
红色传承
雕塑所在的“团一大”纪念广场,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带除了东园横路,还有东园路、东园后街等地名,均得名于历史名园——东园。
东园一带在一百年前,还是江边浅滩。清末,此地成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别墅,范围涵括今东园路、挹翠路、越秀南路、东堤三马路等地,延伸至沿江东路近珠江河畔。因在东濠涌口,园内又有东关水汛、东鬼基等地名,故取名东园。辛亥革命后东园被没收充公,一度改为游乐场,后来遭受火劫,名园成为废墟,目前仅留存一座门楼。
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东园”或许已经是有些遥远的地名。但“团一大广场”却因为地铁站命名等原因,越来越深入人们的记忆之中。历史上,“东园广场上的怒吼”曾经响彻云霄;如今,这里是凭吊先烈,追寻初心的革命旧址;未来,它也必将随着广州的发展,随着中国的前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王菁、赵亦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文物图及部分采访素材由团市委青运室提供)
视频:王维宣
海报设计:郭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