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物竞发。随着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南粤大地早已一片勃发兴盛。一个多月来,广州全市上下坚持以“一刻都不能耽误,一步也不能停歇”的劲头和“竞标争先,赛龙夺锦”的奋进态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大项目大平台、制造业立市、科技创新、“百千万工程”、“五外联动”、营商环境、战略规划、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绿美广州等重点领域,全市11 个区根据实际情况,各自量身制定高质量发展“作战图”。一幅千帆竞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珠江两岸徐徐展开。
南沙: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目标
广州港南沙港区。
岭南春早,实干为先。站在新的起点,2023 年南沙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为总牵引,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实践,奋力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
加速发展 厚积成势
1月30日,广州南沙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顺利召开。会议动员全区上下立即调整状态、迅速行动起来,在新的一年里凝心聚力、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切实肩负起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更好服务和支撑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指出,南沙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承载着国家和省、市的厚望重托,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把南沙规划好、开发好、建设好”的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南沙方案》为总牵引,以“开局就加速、起步即起势”的精气神,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南沙“加速度”,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范例。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南沙方案》对南沙的定位之高、政策之实前所未有,广州首次明确将中心城区、南沙新区作为城市“双核”,提出把南沙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南沙具备了加速发展、厚积成势的基础和条件。
2月8日,南沙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南沙区区长吴扬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展望2023 年,南沙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报告还显示,南沙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集装箱吞吐量达1900 万标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目标,全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黄埔: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同步
谋划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三城一岛”战略平台
招商筹建“123”行动,即“一天谈成一个、两天签约一个、三天动工一个”
“10万大学生进黄埔”
中新广州知识城。
1月31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全区上下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精气神,开创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双高”同步的新模式。许多新提法亮点纷呈,如“三城一岛”战略平台联动发展、招商筹建“123”行动、“10万大学生进黄埔”计划等,释放了强烈的发展信号。
黄埔已谋划了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三城一岛”战略平台,将强化联动发展,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其中,知识城要重点打造九龙湖核心区和新龙副中心、枫下副中心“一核两心”,强化“三集群两高地”产业布局,全年完成固投1200亿元;科学城要打造以战略科技、战新产业为引领的升级版科技产业示范园,加快国创中心研发及中试基地、宏仁地块等重点园区开发建设,全年完成固投800亿元;
海丝城要构筑广州“ 一廊一带”(科技创新走廊、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中枢,加快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黄埔片区,全面推进西区振兴,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以护林路为主轴创建国家级信创基地,全年完成固投500亿元;
生物岛要研究制定新一轮建设发展方案,创建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谋划打造广州新的城市地标产业集聚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强化科教人才支撑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提法,如深入实施全球引才“六个一”行动、“10万大学生进黄埔”计划,落地院士项目5个,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超10人、高层次人才超100人。
此外,黄埔将深入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瞪羚企业400家、独角兽企业5家以上。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生命线”。会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将全力推进招商筹建“123”行动,即“一天谈成一个、两天签约一个、三天动工一个”。2023年,黄埔区将奋力实现全年产业项目签约400个以上,百亿级项目10个以上,以高质量招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天河:链主点题、政府招引、拿地即开工
力争全年引进百亿级重点项目6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注册(落地)项目165个
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推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
珠江新城CBD夜色璀璨。
新春伊始,天河区吹响集结号,发出动员令。2月5日,广州市天河区召开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表示,“稳”的发展基础,“进”的发展势头,“优”的发展环境,是天河区争创新时代高质量
发展典范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动力所在。天河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高质量发展中作表率、走前列。天河区发出承诺,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把企业的获得感作为最大营商环境,坚决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3月2日,广州市天河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天河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荣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天河区经济量质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2022年,天河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5.7亿元、增长2.4%,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6年全市第一,位列2022年赛迪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二、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一,第三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3年,天河区定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3年天河区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提升重大平台发展质效,高质量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高质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高质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突出更大魄力更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推进美丽天河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质量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未来,天河区还将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攻城拔寨”推进145个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拿地即开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快规划、用地、环评、立项等审批手续,确保45个新开工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加强“滴灌”招商,探索“链主点题、
政府招引”,进一步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力争全年引进百亿级重点项目6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注册(落地)项目165个,协议投资总额超560亿元。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确保新增“四上”企业超10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此外,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新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超1万名、紧缺急需型人才800名、高层次人才约100名。
越秀: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
力争培育年纳税额超1000 万元的地方金融机构超15家
争取全年实现新洽谈纳入市重点招商项目库项目超200个,新引进500强、央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10家
繁华的淘金商圈。
新春伊始,蓄势待发。1月31日,越秀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共议新一年发展图景。会上提出,越秀区将着力把问题挑战变成动力和机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越秀实践,努力蹚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经验。
越秀区要坚持规划为先,谋划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要在中观规划上要体现品质,围绕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统筹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北京路、广州站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要坚持产业为要,谋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进一步细化越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巩固扩大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优势,力争培育年纳税额超1000万元的地方金融机构超15家。
要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流花服装、一德路海味等传统业态向原创型、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变市场为“秀场”,积极持续推动万菱广场、流花批发市场、新大地等3个市场采购试点市场外贸增长,支持白马、壹马、红棉、广州UUS、万菱广场等5家试点市场创建国家级示范市场,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要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高端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优势,推动辖内11个国家级产业平台向现代化产业园转变,全力抓好园区招商引资,争取全年实现新洽谈纳入市重点招商项目库项目超200个,新引进500强、央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10家。做大做强生命健康、超高清视频、设计等产业集群,力争今年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优化城市功能方面,越秀区要处理好“老”与“新”的关系,“拆、治、兴”并举推进城市更新,推动老城区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要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加快项目进度,年内启动南洋电器厂及周边、瑶台村等改造项目征拆工作。突出抓好老旧商务楼宇和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加快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公有物业、社会物业及土地等资源,力争全年新增商业办公载体20万平方米,推动8家市场实施硬件升级工程、5家市场业态提升。
在优化城市环境方面,越秀区要大力推进绿美越秀建设,积极融入和服务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深入实施绿美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等行动,推进沙河涌等精品河湖碧道建设;抓好老旧小区品质化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补短板等工程项目,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背街小巷等专项整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海珠:文商旅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7%、力争7.5%,固定资产投资超12%
谋划283个重大投资项目,其中新增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走在位于海珠区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端写字楼林立,阿里巴巴、唯品会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开足马力;新建成
的广交会四期展馆惊艳亮相,琶洲展馆内再现人声喧闹……开年起跑的海珠让人眼前一亮。
2月3日,海珠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号召全区上下铆足劲头、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推动海珠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大会现场还举行了琶洲省级经济开发区揭牌仪式;展示了广交会四期、港澳客运码头等13个项目竣工运营投产仪式,总建设规模超过305万平方米;开展了中南钢铁、方所例外等17个项目动工仪式,总投资额达到328亿元;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琶洲智算中心、琶洲实验室产业转化项目等26个项目签约落户海珠,总投资额超500亿元。海珠区将争取每季度都有
好项目新引进、新落地,努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好成绩。
2022年10月,经广东省政府研究同意并报国务院备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评为广东省经济开发区,是当年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2022年以来,海珠区新落地重点招商项目152个,其中百亿级投资项目 个、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投资项目22个。2022年,海珠区促进了太古仓复建区、奇安信等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增速、完成进度均排名全市第一,超出预期目标4.8个百分点。
2023年,海珠区牢牢把握海珠位于都市核心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黄金带、广州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发展先机,通过抓平台壮产业、强科技谋创新、兴文旅促消费、提品质扩空间、优服务重发展、保民生增福祉,全面加快“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实现一季度开门红,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7%、力争7.5%,固定资产投资超12%,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力争增长18.5%,在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勇挑重担、勇立新功。
202 年,海珠区谋划283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达5413亿元,其中新增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拿出“三年工程锚定两年干”的劲头,力争把更多“作战图”“施工图”变为“实物量”“价值量”。强化规划用地保障,持续加快土地储备出让。坚持“拆、治、兴”并举,以“一工程三行动”加快推进城中村系统治理、有机更新、升级改造。坚持以安全为导向,坚决大力整治城中村违法建设,今年内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用“绣花功夫”推进“一轴一路”区域的更新改造,有序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此外,海珠区还要大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和楼宇竣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董业衡、何瑞琪、陈钧圣、何钻莹、廖靖文 通讯员 齐华伟、罗瑞娴、舒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杨耀烨、廖雪明、骆昌威 通讯员 南宣、李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