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进入倒计时,大街小巷年味渐浓。有的家庭提前联系饭店预订年夜饭,有的家庭预订年夜饭外卖、自提、套餐礼盒等,还有的家庭选择购买高效便捷的预制菜……而现实中,面对“一厢难求”的盛况,有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套路”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2月7日《法治日报》)
一餐一食皆是烟火气,一岁一礼都是团圆情。作为一年中难得的“团圆宴”,年夜饭对国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最近几年,随着公众过年观念的转变,不少家庭选择去餐厅吃年夜饭。需求增加了,年夜饭的市场也随之红火起来。笔者在近期的年夜饭预订中也深有体会——无论是高端餐厅的饕餮盛宴,还是大众餐馆的人间烟火,与商家咨询年夜饭预订,大多处于爆满状态。
打开订餐平台,可供年夜饭使用的套餐价格水涨船高,且部分餐厅只支持套餐预定;拨通订餐电话,包房使用、茶位服务都是“另外的价钱”;更有一些餐厅,连大厅卡座都有就餐标准……伴随着年夜饭预订的火爆,限时就餐、设置最低消费、限购套餐等问题也随之曝光。诸如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就餐体验。
诚然,餐饮行业“春节不打烊”的背后,牵扯到备菜、员工调度等一系列经营问题。考虑到用工成本的增加,年夜饭套餐在价格上“高贵一点”也在情理之中。不过,餐饮行业作为服务业,价格变动、额外收费,不仅要“明码标价”,也要合情合理,不能离谱。与此同时,除套餐销售外,也可进一步优化服务,为顾客增加点菜空间。比如,与顾客提前敲定菜品内容,既能缓解自身的备菜压力,也能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