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今胜昔,生机盎然春满园。
甲辰龙年开工之际,跟随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脚步,广州今日第一时间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新一年的高质量发展鸣锣开道、击鼓催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广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奋力谱写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朝着中心型世界城市大步迈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台阶,内外贸连续3年过万亿,汽车产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科研城市排名跃升全球第八……一个个数字见证了广州在过去一年,坚决扛起总书记赋予的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迎难而上、克难而成,以“十二个之进”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广州珠江两岸。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以南沙开发开放之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跃升
【南沙开发开放】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5%;
开行中欧班列1026列、增长56.4%;
新设外资企业6629家、增长92.6%,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1.7%。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023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广州更将加力推动南沙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引领性开放,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的重要抓手。
广州南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南沙方案》加快实施——
税收优惠政策兑现,首年减免税额超过7.2亿元。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试点,办理签注5360人次。实现跨境通办社保服务项目7个,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新增穗港澳姊妹学校49对、增长14.5%。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签约项目21个,金额超过2000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
实施营商环境6.0改革,“信易贷”平台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率先完成“区块链+不动产登记”国家试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组建储能集团,科改示范企业从4家增至16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排名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5%,提高0.5个百分点。世界500强企业由4家增加到6家,实有市场主体340万户、增长7.7%。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超过50%。开行中欧班列1026列、增长56.4%。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28%。新设外资企业6629家、增长92.6%,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1.7%。
以“百千万工程”实施之进
推动经济纵深拓展实现新跃升
【“百千万工程”】
高标准建设7条新乡村示范带,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2023年度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百千万工程”预算资金共416.57亿元,占财政支出投入比例约25%。
2023年,是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的开局之年。作为省会城市,广州把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重要课题,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
图为白云区钟落潭飞盘公园。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2.79亿元,同比增长4.2%。主导行业中,种植业、渔业同比分别增长3.1%和1.3%。农业生产服务加快发展,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同比增长10.2%。重点农产品中,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实现出栏量同比增长9.4%。水果和淡水产品稳步增产,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4%和5.9%。特色农产品增势较好,观赏鱼、花卉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5.7%和9.4%。
增长的数字背后还有一个个“荣誉”:
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高标准建设7条新乡村示范带,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再添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国字号”荣誉,2区7镇57村入选全省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乡村振兴考核连续第5年获得珠三角核心区第一名……
广州还调动各方力量,推动1833家企业与村成功结对,广药集团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24个。
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2023年度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百千万工程”预算资金共416.57亿元,占财政支出投入比例约25%。主要用于支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美丽圩镇品质、提速镇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之进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
【新质生产力】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汽车产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1.08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无论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都充分表明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伴而生。
过去一年,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州捷普电子的激光雷达生产线,在此生产线上量产的AD2-s激光雷达,仅有一只成人手掌大小,由北醒自主研发,融合了数百个独家专利技术。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
一方面是推进数字产业化,新增5G基站1.52万座、总数达9.17万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8%。
另一方面是推进产业数字化,遴选“四化”赋能重点平台122家,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4家,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产业集群获评全国优秀,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汽车产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1.08倍。
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提升——
全面恢复广交会线下展览,展览面积、参展企业均创历史新高,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投、创投母基金,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新的期货品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66%以上。
产业兴则人民富、城市强。过去一年,广州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30355.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第3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分别达11012.62亿元和10914.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623.66亿元、创历史新高。
以城中村改造之进
推动城市环境品质实现新跃升
【城中村改造】
新批复城中村改造项目14个,新开工12个;
至2035年,拟推进272条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个项目。
就在1月30日,继康鹭片区首个地块启动清拆后,广州城中村改造又一里程碑消息公布:
广州市白云区罗冲围片区潭村、民科园片区大沥村等1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1426亿元,首笔发放15亿元。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住房建设以及安置住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是全国首批首笔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广州实现成功落地,其中罗冲围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全国首笔专项借款1亿元,标志着广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决策部署,取得实质性成效。
城中村改造为何如此重要?作为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既可以通过固投拉动经济,同时也能提升民生水平、为城市发展腾挪更多发展空间。广州去年就提出,要让城中村改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纵深新动能,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陆续出台,19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及4个重点片区改造加快推进。
坚持“拆、治、兴”并举,广州强化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推行“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模式,新批复城中村改造项目14个,新开工12个。
风物长宜放眼量,广州还为城中村改造制定了清晰的规划。1月26日正式公布的《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至2035年,拟推进272条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个项目。
以科技自立自强之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新跃升
【科技自立自强】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
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6万件、增长31.9%,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近悦远来、宜居宜业人才高地,广州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产业创新引领力和教育人才保障力,放大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
蓝天下的珠江。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看科技创新策源力——
推动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性能集成电驱、海洋温差能发电等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4个项目入选国家颠覆性技术专项,居全国第二。“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到全球第八位。
看产业创新引领力——
出台高企“26条”等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6万件、增长31.9%,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看教育人才保障力——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72万个,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7485个、增长11.9%。学生午休“平躺睡”比例达到99.6%。新增办学条件完全达标职业学校13所。广州选手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13枚,居副省级城市之首。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86家、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广州地区新增“两院”院士6名,创历史之最。新发放人才绿卡1738张,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之进
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
【城市规划建设治理】
目前,“穗智管”已对接全市40个部门共计115个业务系统,建成主题应用26个,归集城市运行数据100亿条,形成了城市体征数据超3000个;
2023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开工127个、完工59个,惠及9.5万户家庭、30.4万人。
城市发展战略事关长远。就在这个春节前,一个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引来各方关注。
历时一年多,广州立足新征程新使命,谋定4个层面的发展定位,即面向2049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从世界、国家、湾区、省会四个层面,锚定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领型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型大湾区核心引擎、高能级省会城市”发展定位。
航拍海珠湿地。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通讯员:海宣
在面向湾区的“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16字空间发展方针指引下,聚焦“三脉”“三轴”“三核”构筑广州战略空间新图景:延续广州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以老中轴彰显历史底蕴与商都繁荣,以新中轴强化世界城市核心服务功能与魅力名片,以活力创新轴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南沙“未来发展核”能级提升。
作为我国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广州按照“一图统揽,一网共治”总体构想,创新打造了集“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协同联动、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穗智管”平台。目前,“穗智管”已对接全市40个部门共计115个业务系统,建成主题应用26个,归集城市运行数据100亿条,形成了城市体征数据超3000个。
去年8月,《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城建”十大标杆应用场景》公布,以智慧品质住宅、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停车等10大应用场景以及63个关联项目,加快智慧城市应用落地。
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老旧小区改造。2023年,广州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出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活化利用等配套政策,推进广州北站东侧、江南西等成片连片示范区改造。全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开工127个、完工59个,惠及9.5万户家庭、30.4万人。广州的改造经验还入选住建部新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向全国推广。
蓝天白云下的广州塔、珠江新城和海心桥。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以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之进
推动城市绿色化转型实现新跃升
【绿美广州生态建设】
实施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完成森林质量优化23.5万亩,建设森林步道308公里、碧道213公里,建成古树公园10个。
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扬尘源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4%、提高6.6个百分点。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虽然还处于农历新年的正月,但此时的广州早已春和景明,处处生机。
海珠湿地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为了绘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宜居生态画卷,广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降低“含碳量”,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过去一年,科学实施城乡绿化建设——
启动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实施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完成森林质量优化23.5万亩,建设森林步道308公里、碧道213公里,建成古树公园10个。营造修复红树林2800多亩。开放共享公园绿地112处,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
过去一年,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扬尘源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4%、提高6.6个百分点。新建污水管网635公里,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每日814万吨,居全国第二,2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5%,147条已治理黑臭水体保持不黑不臭。建成星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500个,培育“无废细胞”1442个。
过去一年,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挂牌,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优化水资源配置,水厂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60%,提高9个百分点。完成全市巡游出租车和中心区公交车纯电动化,90%学校达到省绿色学校创建标准,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以强化枢纽功能之进
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
【强化枢纽功能】
广州白云机场三期T3航站楼基础工程完工,新增全货机航线23条,机场旅客吞吐量取得全国机场“四连冠”。
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产,广州港净增外贸航线7条,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五、第六位。
“云山珠水,盛世花开”。今年春运,站场规模11台24线,地上3层、地下4层,可满足1万多人同时候车的广州白云站迎来“首秀”:根据铁路部门预测,春运期间,广州白云站预计发送旅客100万人次,其中节前15天60万人次,日均4万人次。
流经枢纽的人、物、信息、资金等被称为“资源要素”。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资源要素配置已被视为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也是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标志。
广州白云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李波 通讯员 陈卓
作为全国最大的TOD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广州白云站也是亚洲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它的建成投用,无疑为广州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迈进,不断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开启了又一崭新篇章。
广州市委“1312”思路举措中,明确要强化广州的门户枢纽功能,着重强调广州作为国际航空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和轨道体系、国际信息枢纽的作用。
面向世界,联通全国、融通全球。过去一年,全市客运量恢复明显,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和广州南站旅客发送量双双位列全国第一。广州白云机场三期T3航站楼基础工程完工,新增全货机航线23条,机场旅客吞吐量取得全国机场“四连冠”。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产,广州港净增外贸航线7条,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五、第六位。
立足湾区,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过去一年,广汕汕高铁开通运营。地铁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投入运营,新增里程32公里,总里程排名全国第三。车陂南隧道等18个道路项目建成开通。四个市属综合管廊廊体全面贯通。
以民生事业保障之进
推动幸福广州建设实现新跃升
【民生事业保障】
2023年,广州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38元,同比增长3.5%,这是广州市自1995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第19次提高广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发放,惠及14.4万残疾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肉菜鱼”等食用农产品实现“天天快检、日日公示”,全年筛查销毁问题农产品4.37万余公斤;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疫苗27万剂……2023年,广州全面兑现十件民生实事,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达七成,充分彰显了广州切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全体市民的为民初心。
傍晚,珠江两岸美景。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住有宜居,组建安居集团,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6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84万户。完成旧楼加装电梯1668台,累计建成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老有颐养,“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开户380万户,居全国城市前列。颐康中心(站)实现村居全覆盖,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
病有良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州妇儿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天河院区建成启用,101家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
弱有众扶,城乡低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等兜底保障提标扩围,广州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38元,同比增长3.5%,这是广州市自1995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第19次提高广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发放,惠及14.4万残疾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875元,1.8万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分类帮扶和常态化关爱。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民调报告也显示,2023年广州城市状况获受访市民肯定,其中评价最好的是“供电状况”“社会治安”“供水状况”和“社会秩序”,满意度仍维持在高位,分别为90%、86%、82%和78%,显示政府维持市民生活基本条件获得肯定。
以海洋科技产业发展之进
推动现代海洋创新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
【海洋科技产业发展】
目前广州已形成较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现有58个涉海科研机构,建设有42个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0个。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南海之滨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停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海洋地质十号”。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推进广州南沙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应用,加快打造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同时推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单元和地方建立深海领域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机制,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的专项支持充分说明了广州激活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的巨大潜力。
科技兴海,挺进深蓝。去年11月,广州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到了年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显示了广州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目前广州已形成较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现有58个涉海科研机构,建设有42个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0个。
产业强海,经略海洋。广州船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船舶产业基础扎实,截至目前,集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2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产能达500万载重吨/年,单船造船能力突破30万吨。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这两家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去年10月,在手订单交船期已排至2027年。在新兴产业方面,截至去年6月,广州海洋类专精特新企业有88家。
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进
推动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实现新跃升
【城市治理现代化】
排查整治城市风险点,易涝点由488个减至277个,成功抵御台风“苏拉”“海葵”等影响。
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优化重点拥堵点位104个,改造非机动车道501公里。
“您好,这里是广州12345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去年以来,广州12345热线推出“民情月历”,利用诉求数据资源复盘每月企业群众关心的热点,建立市民及企业关注榜。
聚焦城市管理、道路交通、劳动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广州12345热线着力将群众诉求“弱信号”转化为推进工作“强信息”,进一步发挥了热线基层治理的“前哨”作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热线背后的“广州温度”正是广州努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
作为有着11个区、176个镇(街)的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广州的面积超过7400平方公里,每天实时在穗人口约2400万。这就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夜幕下的海心桥一带夜景璀璨。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如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广州以实际行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州、平安广州。
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风险。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8万亩。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广州开发区东区“气代煤”热电联产、珠江LNG电厂二期骨干电源等项目建成投产。
毫不松懈抓好公共安全。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和6.4%。排查整治城市风险点,易涝点由488个减至277个,成功抵御台风“苏拉”“海葵”等影响。
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优化重点拥堵点位104个,改造非机动车道501公里。规范运作最小应急处置单元2.3万个,刑事破案率提高6.9个百分点,入选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以文化强市建设之进
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文化强市建设】
2023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347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582.34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作为主引擎的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95.94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68.0%,拉动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4.3个百分点。
2月10日,甲辰龙年的第一天,一场阔别12载的烟花汇演当晚在广州白鹅潭重燃,现场预约观看人数逾十万,超过1560万人次线上观看。这场长达45分钟的高规格、高水准烟花表演,以“活力湾区新彩广州”为主题,燃起的不仅是广州市民“大年初一看烟花”的回忆,更为广州擦亮了又一张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就在这个春节期间,广州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文旅消费112亿元,均增长50%以上。
大年初一,广州春节烟花汇演在白鹅潭重燃,点亮魅力广州的城市夜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广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赓续弘扬千年文脉——
新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46个,举办中共三大百年百场巡展。广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建成开放,3家博物馆获评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芭蕾舞剧《旗帜》荣获荷花奖,2人分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举办广州艺术季等惠民活动2万多场次。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去年以来共有130人次入选全国和省市身边好人。高质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3153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系列直播活动429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等实践活动11万场,惠及群众近千万人次。推动221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结对共建。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增五星级旅游饭店2家,全市接待游客2.3亿人次;广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全国学青会上共获金牌36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