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广州市关于加快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广州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根据《工作方案》,到2027年,广州将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菌种库、元件库;培育10家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建设2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推进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生物基原料药等规模化发展
为抢占生物经济未来战略制高点,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已被纳入广州市“6+8+X”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此次结合广州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工作方案》提出发展生物制造的重点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
具体来看,广州将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关键领域,以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赋能传统医药产业,开展基础研究布局、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耗材自主研发,支持前沿创新企业发展,重点推进抗体药物、疫苗药物、核酸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重组蛋白与多肽产业化进程,着力推进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生物基原料药等规模化发展。
在生物材料领域,鼓励通过设计微生物和酶法高效合成路线,建立生物基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新工艺。重点推进可降解塑料、电子材料、功能材料等生物材料的产品迭代,着力推进日用化学品、助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替代。
在生物食品领域,利用可再生原料,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食物原料和组分。重点开发功能油脂、婴幼儿配方食品用乳蛋白、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乳清蛋白、益生菌、香精香料、生物活性肽等高端食品配料,大力发展运动饮料、能量饮料、植物饮料、含乳饮料、保健啤酒、保健果酒等功能饮料,开展微生物蛋白、人造肉等技术的源头创新和科技攻关,加大营养保健等功能性成分在猫犬宠物食品产品中的应用。
在生物健康领域,开发微生物和酶法高效合成路线,推动高端化妆品原料、再生医学产品、保健品等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在生物农业领域,围绕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及疫苗、微生物农药等领域,推动绿色农业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组建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
《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的六大主要任务包括:组建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布局生物制造中试平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加强产业载体建设、谋划重点产业项目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等。
对标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广州将以产业落地为导向,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组建广州市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实现高端智库、项目孵化、技术输出等核心功能。
同时,依托广州市合成生物学领域科研资源、国际化的合作网络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建设合成生物学领域全球领先的开放合作体系、工程转化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搭建菌种库、元件库等合成生物产业基础设施,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相融合的合成生物学创新生态,开展合成生物领域人才网络搭建、技术合作、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在生物制造中试平台体系的布局上,广州将发挥科研优势单位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搭建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等领域中试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认定一批生物制造领域概念验证中心,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菌种库、元件库
在夯实产业基础设施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菌种库、元件库。开展高效酶制剂和底盘细胞攻关。推动农产品加工用酶、食品酶、医药酶、工业洗涤酶等酶制剂的创制,鼓励支持应用合成生物学和AI技术开展天然酶的催化机制研究、催化活性改造及新功能酶的设计等。鼓励支持底盘细胞及核心功能元件的设计构建,提高非模式工业微生物菌株、新型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特定功能微生物组的人工设计和优化能力。
在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方面,《工作方案》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建设生物制造、合成生物产业园,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集聚。
其中,明确支持黄埔区依托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核心承载体,打造广州生物制造创新引领核心区,规划建设1个生物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高端化妆品、医美、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生物环保等领域。支持南沙区依托南沙科学城、生物谷、健康谷、珠江创新谷等载体,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等领域。
此外,在保障措施上,广州将探索制定适合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市工业发展基金、市属国企产业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加大生物制造、合成生物产业投资,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上市。同时,加强产业用地保障。市、区两级联动在合适地块规划建设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特色产业园、特色标杆工业园,建立重点企业用地需求清单,优先保障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用地指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