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部署开展相关违法违规内容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对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存在的涉嫌为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便利或帮助,以“寻宝”“探险”“天价”为噱头,歪曲考古工作价值、违法违规鉴定、误导公众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要论近年大火的文化IP有哪些,盗墓题材绝对算得上其中翘楚。《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作品热度持续发酵、风靡全国,各种野外探墓、盗墓类短视频、直播鉴宝等新玩法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型“电子榨菜”。在此类视频中,主播一手拿相机,一手举探照灯,独自向幽深阴暗的古墓深处走去……惊悚的画面再配上充满悬疑味道的解说,很容易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流量也因之居高不下,一些短视频的观看量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事实上,所谓的网红探墓寻宝与考古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须知,考古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专业工作,容不得一点疏忽,更不是为了猎奇、娱乐。据考古专家介绍,早期兵马俑被发掘出来后短短几分钟内,俑上的彩绘就迅速被氧化侵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灰头土脸”。由此可见,这些脆弱的地下文物连专业人士处理不慎都容易“措手不及”,遑论那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常识问题,往往抵不过某些博主的利欲熏心。一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博取眼球,剑走偏锋探墓寻宝,殊不知这种私探古墓的行为,极易造成墓葬本体和墓葬内文物损坏,稍有不察就可能珠碎玉破、片瓦无存,影响历史文脉传承。以此为噱头大肆宣扬极易误导公众,也保不准会为盗墓分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牵线搭桥”,扰乱文物管理秩序、危害文物安全。
基于此,两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专项行动,切中肯綮、正当其时。相关方面理当顺势而为,为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出把力。一来,技术防护是关键。据一些基层文保工作者反映,目前保护田野文物的手段仍以人力巡防为主。但在陕西等文物大省,基层文保工作者数量与其承担的文保任务往往很难匹配,保护手段有限、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依然是文物保护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据此不妨创新技术手段,用好技术监控、大数据等手段进行日常“云巡查”,以技术赋能更好为文物保驾护航。二来,平台责任不“掉线”。直播平台更应尽到监管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畅通网友举报渠道,不容有损文物保护的短视频和直播兴风作浪。三来,专业科普要到位。有关部门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同时,要联合文博机构等专业力量开展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有条件的机构可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展示考古现场发掘过程,让公众多了解真实的考古事业,让文物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