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港四期码头(资料图片)
2000多年前,一艘艘商船从广州泥城码头出发,拉开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岁月如梭,广州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2000多年里长盛不衰的港口。
如今,广州港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最大粮食中转港、重要的汽车枢纽港、非洲和东南亚航线枢纽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起于秦汉,东方大港持续繁荣两千多年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港(黄埔港)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
秦汉时期是广州城建城以及港口从萌芽到形成的时期。南海郡尉赵佗建立了以番禺(今广州)为王都的南越国,兰湖码头是当时重要的内港码头,泥城码头是番禺见诸史书的最早码头。据记载,当时中国已有船队从广州城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
唐代,广州港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时,广州港已有内港和外港之分,内港有光塔寺和兰湖码头;外港主要有屯门(今香港新界青山湾)和波罗庙(今黄埔南岗庙头村,古称扶胥镇)两地,航线通达东南亚、西亚和东非。
宋代,广州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重要的枢纽大港,附近许多市镇都是其外港。明代,广州内港码头西移至蚬子埗(即今西关十八甫路附近),并在那里设置怀远驿。
在清代的“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展贸易的唯一口岸,黄埔港是清政府指定的外船停泊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港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清末民初,英、法、日、美等外国商轮几乎垄断了华南港口至东南亚地区的所有航线。广州港未获得大的发展,航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
1921年,孙中山提出“南方大港”计划,要点是将广州建设为世界大港,并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广州港各项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广州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广州港的进出口贸易,港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以南沙港为支点,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1950年,黄埔老港区经过修复后开港。1953年—1965年,广州市政府对黄埔港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扩建工程,新建万吨级码头3个,港口通航能力与吞吐量大大提升。广州港发展成为华南第一大港。
1975年12月,黄埔新港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建有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港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建起了当时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专业码头和黄埔集装箱专业码头。1999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第二个货物吞吐量跨过亿吨级的港口。
2001年12月,广州港南沙一期从龙穴岛的滩涂中拔地而起。2004年2月26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港进行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分别成立广州港务局和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港集团”)。
如今,广州港港区分布在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从珠江口进港,依次为南沙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串联起密集的铁路、公路和内河网络,构建了覆盖全球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