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谣言,能给一家企业带来多大损失?
据《解放日报》报道,一知名自媒体账号造谣称,上海某品牌脱毛仪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使用后可能导致失明、基因突变、孕妇流产等严重后果。该文引发网络热议,致使该产品被下架,直播活动被取消,大量客户退货,造成损失6000余万元!
一个谣言“价值”6000多万元,破坏力可见一斑。眼下,不容“按键伤企”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深化“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作为重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报道来看,涉企谣言依然频发、多发。比如最近,蔚来多次回应“被收购”“与某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等谣言,表示“已第一时间报警并获受理”。京东同样不堪其扰——“京东物流园突发大火,十几亿元手机被烧毁”?完全失实!“京东金融遭挤兑”?谣言!“京东白条虚假征信”“京东女性员工占比超过90%”……据业内人士分析,该企业“近期连续密集地受到一系列谣言攻击,实属罕见”。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似乎很难摆脱谣言的纠缠。在一些人眼中,攻击知名企业可谓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他们擅长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精通混淆是非、抹黑诋毁,常常编得煞有介事,实则子虚乌有……我们知道,企业生存发展并不容易,明面上的难关、险滩已经不少,倘若再被频施“冷箭”、屡遭暗算,谁还能安心搞经营、谋发展?一个谣言让企业损失6000多万元,再次提醒我们,谣言猛于虎,涉企谣言更是如此。接下来,还需在整治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尤其要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抓“常”。谣言不是一时的,与其对垒也要坚持“长期主义”、健全常态化机制。各地要健全企业负面舆情处置等工作机制,强化政企沟通对接。相关部门应高频“回头看”,不断压实各平台主体责任,强化涉企信息发布传播和账号管理,加快构建网络“黑嘴”识别模型,在惩治上从严从快,坚决打击、决不姑息,让造谣、传谣者付出更大代价。
二是抓“小”。应该看到,进入公共视野的谣言,其“主角”都是大型知名企业,但中小企业领域难道是一片净土?当然不是。曾有企业家感慨:“我们企业还有点资源、渠道和专业人才,但是在处理企业舆情时仍感到力不从心,那些中小企业碰到涉企谣言时有多难,就可想而知了。”中小企业体量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较弱,没有“音量”足够大的发声渠道、强大的法务团队等做后盾,遭遇“无妄之灾”时,常常没有招架之力。对此,各地在开展各类护企行动时,不妨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谣言之困,强化支持和保障,提升相关案件办理质效,“自家孩子自家疼”,为企业放心生产、安心经营、舒心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