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1号线(以下简称“11号线”)的开通,标志着广州正式迈入“环线+放射线”轨道交通网络新时代。作为广州首条地铁环线,它不仅是填补城市交通网络空白的里程碑,更被寄望成为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强化功能联动的重要纽带。如何让这条环线真正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基点,是摆在规划与运营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从全球经验看,地铁环线常常成为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核心工具。伦敦环线串联核心城区和外围区域,推动了金融服务和高端商业的发展;东京山手线则通过高效的交通网络,带动了沿线区域的功能协作和人口聚集。11号线作为“换乘之王”,必须通过高效的换乘设计和站点功能布局,将交通流与资源流导向外围区域,缓解核心城区压力。更重要的是,11号线需要充分利用其环线优势,将交通、城市功能、经济效益和民生服务统筹起来,如此才能真正担起城市发展的新使命,成为焕发广州新活力的重要基石。
推动城市格局优化,强化城市功能联动。11号线作为首条环线,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功能联动。地铁环线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核心城区与外围区域的重要纽带。依托科学规划的站点功能布局,优化交通与空间的协同,将11号线打造为串联核心商圈、产业集聚区和居住区的重要枢纽。例如,白鹅潭站可结合区域商贸和物流功能,成为城市西部的经济增长点。环线应引导交通流量合理向外围区域分流,带动白云、荔湾等片区的发展,缓解核心城区的交通与居住压力。作为“换乘之王”,11号线需要着重提升换乘效率,尤其是高客流站点如天河公园和琶洲,通过优化站点内部结构设计和部署智能化换乘设施,让交通流动更高效,功能衔接更紧密。
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平衡,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地铁环线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11号线应在运营中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借助“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开发的协同增值。例如,琶洲站可以结合会展经济与跨境电商,成为广州经济高地,而广州东站则可通过上盖物业开发、商业综合体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其经济辐射范围。非票务收入的创新应成为地铁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如通过广告投放、品牌合作及站点内商业运营增加收益来源。主动融入夜经济发展,适时延长11号线运营时间,强化与周边夜间消费区协同联动,激发城市夜间活力。
深化湾区协同发展,推动交通网络一体化。11号线作为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应以环线效应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在湾区城市群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交通枢纽角色。通过联通广佛线等跨城轨道,为两地通勤人口提供高效的跨城交通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扩大广佛都市圈的辐射效应。未来,应加强11号线与佛莞城际、广清城际等区域线路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1小时湾区通勤圈”的全覆盖。加快推广“湾区通票”及跨城支付体系,降低通勤成本,简化跨城通行的流程。通过交通的高效联通,强化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协作与资源流动,可进一步巩固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地位。
以民生为导向,构建宜居生活圈。围绕站点进行功能布局设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例如,在住宅密集区的站点增设社区服务中心、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在商业和产业聚集区发展文化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便利。同时,可加强与共享单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联运衔接,优化接驳设施和线路规划,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通过改善站内设施与空间设计,打造人性化和舒适的出行环境,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
(作者程风雨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