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2024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032.5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
广州市统计局解读称,当前,广州经济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需正视旧动能支撑减弱、新动能仍在培育,模式转换、动力接续带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压力。但需看到,近几年,广州保持定力,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积厚成势,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较快增长,加上进入四季度,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见效,市场需求出现回暖的积极变化。在前期增长动力偏弱的累积下,全年经济增速回升仍面临较大压力,但以数观“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底盘“稳”潜力“大”活力“足”的特征。
一揽子增量政策带动市场需求“升”
一揽子增量政策深入实施以来,汽车换“能”、家电增“智”、家装焕“新”成为潮流,装备器具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企稳向好,降准、降息等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和助企帮扶政策加力推出,一股股暖流汇聚,带动全市市场需求扩大、预期回升、效益改善。
一是两新政策释放暖意。汽车制造业受燃油车占比较大影响仍处低位,但在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汽车销量增长的带动下,四季度汽车整车单月产量逐月回升,12月份升至27.80 万辆,为2024年各月的最高值。家电行业产销两旺,规上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5.0%,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全年同比增长4.5%。其中,家用电冰箱、冷柜、电热烘烤器具、房间空气清洁装置、吸尘器等家电产能释放,全年产量均增长23%以上。家装消费按下“快进”键,限上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5.4%、10.9%,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大幅提升59.8个、34个百分点。设备更新有条不紊,全年规上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0.6个和1.5个百分点;建安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增速比前三季度提升3.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商品热销,实现零售额增长39.6%,其中12月当月增长66.5%。
二是市场预期反应积极。市场需求改善带动价格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四季度以来,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逐步稳住下行趋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升至99.1%的高位水平。规上工业亏损面自4月以来逐月收窄,亏损额增幅回落,企业生产效益有所改善。四季度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主要受食品价格下行影响,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全年累计上涨0.4%,供需关系总体稳定。货运市场活跃度提升,全年货运量比2023年增长2.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是资金投资热度回升。2024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4164亿元、贷款45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所缓解,自9月以来,住户定期存款余额增速逐步回落,活期存款余额增速稳步提升,至12月末分别增长10.3%、7.2%,两者增速差从9月末的9.2个百分点收窄至3.1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受存款利率调整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预期回升;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2月末降幅比9月末收窄3.4个百分点,同样显示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住户中长期经营贷款余额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信贷资金对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枢纽型经济牵引城市活力“足”
近两年,虽然受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收缩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承压,但消费业态不断“上新”,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的升级趋势不断显现。叠加人气流量居高不下,货物流量加快集聚,枢纽型城市的特质助推“活力广州”频频出圈。
一方面,品质消费欣欣向荣。消费市场加速迭代,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以及体验式、沉浸式、便捷式的消费业态成为风尚。1-11月(错月),旅游消费在文商旅体跨界融合的助力下创新供给,带动全市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旅客票务代理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8%和26.4%。演艺经济愈“演”愈热,全年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场,场次位居全国前列,文艺创作与表演营业收入大幅增长41.1%。内容消费场景不断延伸,与之相关的录音制作、数字内容服务、影视节目制作、出版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倍、18.4%、12.2%和9.5%。时尚休闲消费氛围更浓,全年限上化妆品、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持续两位数增长,1-11月健身休闲活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电商直播、即时零售等新消费模式不断发展,全年直播电商零售额517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客旺货畅汇聚流量。客运市场熙熙攘攘,全年客运量突破3.3亿人次,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0.9%,其中,在过境免签政策放宽带动下,机场国际航线飞机起降架次、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53.1%、81.7%。货运枢纽不断扩容,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完善,海铁联运量提前一个月完成40万标箱的年度目标,1-11月(错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4%。快递市场“快”出新速度,全年邮政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快递业务量连续四年突破百亿件,2024年同比增长21.9%。在客流涌动、货流顺畅的带动下,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活跃,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巩固。
产业科技融合支撑转型升级“稳”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压力挑战,广州始终坚持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不断积蓄。生产性服务业在“两业”融合助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8.3%;1-11月(错月),研究和试验发展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增速比1-8月提升2.5个百分点,链接科技与产业的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业(15.6%)一直保持两位数增势。以科技为引领,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蹄疾步稳。
一是产业向新力不断增强。近几年谋划布局的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孕育成长,全年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到32.3%。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5.8%、7.5%,液晶显示屏、逻辑芯片、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等相应的产品产量均增长20%以上。代表未来产业的低空经济崭露头角,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2.9倍,来自广州亿航的低空载人飞行器走进《中国科技创新盛典》,世界最大飞行汽车工厂小鹏汇天正式投建。传统产业谋“新”求“变”,全年汽车零部件投资、电子产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2.6%、20.8%,有望重塑支柱产业竞争力;希音、致景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反哺消费品制造业,创新“小单快返”等模式,带动数万家消费工业企业焕发生机。
二是产业数智化不断加快。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其中,引领两业融合的数字技术应用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年实现增加值超2600亿元,同比增长11.9%,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数字技术应用行业加速开拓市场,1-11月(错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3%、16.7%、13.6%和11.6%。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工业生产方式变革有序推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产品加快产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床数控装置、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产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是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秉承“绿色就是高质量发展底色”的理念,近几年,广州着力推动绿色产业提高“能见度”。绿色电力供应较快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规上企业发电量的比重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12.5%。绿色能源产品加快应用,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3.3%,太阳能电池连续三年高速产出,2022-2024年实现产量分别增长78.5%、80%、94.2%。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加速推进,全年新开工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项目549个,占全市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数量的近半,生态修复行业助力城市环境改造,环境治理业规上企业1-11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
信心加快凝聚激发蓄力前行“势”
信心是市场运行的根本,在广州经济阶段性承压的关键时期,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创业主体涌现,一批一批的优质企业成长,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企业看好、资本跟投、人才奔赴,多方面的信心凝结成广州经济蓄势提升的坚实底座。
一是实体经济投资活跃。全市工业投资连续六年超千亿元,其中,自2022年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以来,工业投资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从项目储备看,全年新开工入库工业项目1462个、同比增加402个,其中新开工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个。从结构上看,产业投资逐“新”求“质”的特征愈发明显,致力于新兴产业集聚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着眼于产业能级提升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双双发力,连续两年均实现10%以上的较快增长,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14.3%、2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超过50%,新动能不断蓄势聚力。
二是新生企业扎根成长。2024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超60万户、同比增长11.6%,新登记数量及增速均居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年末全市“四上”企业超4.8万家,同比增长14.6%;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其中2024年新增106家;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445家,同比增长27.4%,企业培优培育成效持续显现。新生力量层出不穷,折射出广州商机涌现,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这既是广州营商环境优化的必然结果,也将形成更大的能量磁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越人才近悦远来。
三是民营经济贡献凸显。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2.3%,与2023年相比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民营工业企业保持活力,全市超过80%的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表现稳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4.6%,研发费用投入增长9.2%。民营服务业企业主引擎作用突出,1-11月(错月),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9.1%,对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超七成。
顶风船难开,翻山路难走。综合来看,当前广州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产业转型聚力攻坚,城市活力持续释放。但发展潜能的累积还不足以全面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同时,有效需求不足等共性问题也仍需在抓牢政策机遇、抓好政策落实中加力破解。下一阶段,要正视困难、聚焦结构、着眼潜力,持续释放政策组合效应,燃动投资消费双引擎,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布局,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促生产,不断筑牢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