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科研和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铸牢“魂脉”、守好“根脉”、赓续“文脉”,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铸牢“魂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在坚守“魂脉”与“根脉”中起引领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发挥“主渠道”铸魂育人功能。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帮助青年学生在学懂弄通基本内容的同时,深刻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与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教育和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牢精神之“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功能。高校要全面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面向中国田野、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构建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交叉研究平台和团队建设,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守好“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要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守护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厚植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底色。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续滋养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设非遗课程,如书法、国画、刺绣、武术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艺术的魅力。要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要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活红色文化之“源”,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本色。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不仅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同时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因此,高校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时,要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生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中,下功夫见实效,把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才干、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其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赓续“文脉”
赓续的基础是发展,发展离不开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度赋能,更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人才。为此,高校要顺应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遵循文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探索文化领域产教融合,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变革,为文化创新性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培育锐意创新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把育人才、强队伍作为战略之举。高校要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进人才队伍改革,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努力培育形成适合本土、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改革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氛围,打造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人才生态。
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推进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文化创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利用自身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文化人才。要建立信息化的文化创意平台,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创新共同体,共同开发、转化和推广优质的文化产品,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共同构建文化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持续发展。
张育广 李学斌【作者张育广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研究员,李学斌系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生。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023ZXZD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