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节点,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7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广阔沃土,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郁郁葱葱,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前行的历史征程中,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的人大代表是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力量。
他们来自于群众,扎根于基层: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新农人”、有桃李满天下的“院士校长”、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法官妈妈”、有“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技术工人、还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官……
他们的故事直观且鲜活,微小而有力。有困难找代表,成为群众最朴素的认知。
广州市两会召开在即,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广州日报即日起推出新媒体专栏“代表来了”,记录人大代表工作在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在内容上的愈发充实,在制度上的日臻完善,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记录各级人大代表将“人民至上”理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付诸于“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代表来了|市人大代表张灿新:居民“吐槽点”是履职“着力点”
作为从化区城郊街河滨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灿新天天扎根基层一线,和群众工作“打交道”。在他看来,这是履行代表职责,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天然优势。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在即,近日,记者采访市人大代表张灿新,了解他的履职故事。
急群众之所急,居民的“吐槽点”,就是张灿新履职的“着力点”。去年3月13日,从化区城郊街道镇北社区民情联络员邱金霞通过微信群向其对口联系的市人大代表张灿新反映镇北路一巷青苔坑围栏破损,给群众出行造成不便的情况。张灿新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并立即通过“代表随手拍”小程序反映该问题。
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他推动有关职能部门优先处理安全隐患,沿着河岸尽快修复加装了110米长的护栏,确保群众出行安全。据了解,青苔坑微改造项目已于去年6月完工。
如今,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为代表们开辟的履职新平台,张灿新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履职更便利了,推动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了,群众的笑脸也更多了。”张灿新说。
张灿新天天扎根基层一线,和群众工作“打交道”。
翻开张灿新的履职登记本,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他履职工作的“高频词”。
2022年3月10日,张灿新收到群众反映后多次前往从化区假日花园小区,实地调研该小区消防设备情况。据群众反映,该小区建成已有十年之久,居住人数达1000多人,但随着楼龄的增长,小区的消防设备老化严重。
在调研中,张灿新发现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均不能正常使用,防排烟系统、消防水泵以及其他自动消防设施不能联动控制。
“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消防系统整改刻不容缓。”他积极协调物业公司和住户申请维修基金,并多次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施工质量监督。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该项整改工程于2023年9月底竣工,10月初正式运行使用。假日花园的消防系统得到了全面改善,居民高悬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近年来,他先后提出关于加快推进从化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关于缓解城区夜间停车难的建议、关于政府牵头制定电动自行车充电规范和充电设施建设的建议……民生无小事,将“民意”转化为“满意”,这是张灿新履职的最大动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越、魏丽娜 通讯员: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