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从云南省教育厅获悉,云南全省92所高校将从今年毕业季开始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只要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在80分以上,毕业时就能获得一本“身体倍儿棒”证书。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体质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伸个腰,扭到脖”“跑个步,脚崴了”“骑个车,尾骨错位了”,各种离谱受伤应有尽有。本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竟给人一种“稍微动一动就伤筋动骨”的观感。由此来看,“身体倍儿棒”证书用意明确——希望以此激励学生主动锻炼、自觉增强体质。只是,一张证书能否让部分大学生脱胎换骨?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早前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中,小学生为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大学生30.0%,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年纪越大身体越差”的情况。何以至此?
先看表征,与一些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不严有关。尽管近年来国家相关制度设计将体育测试成绩与毕业证、评奖及评优挂钩,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为避免有学生无法毕业的尴尬,多少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再看根源,大学生体质问题的因,或许在中小学就种下了。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业繁重,学生缺乏运动兴趣和时间,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锻炼习惯。而一旦到了更为宽松的大学环境,许多不爱运动的学生愈发懈怠。正所谓“用进废退”,此消彼长之下,体质自然变“脆”。
让大学生“身体倍儿棒”,证书只是“药引”,关键还得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治标在高校,除了要严格执行相关体测规定之外,不妨尽己所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需求,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而治本重在溯源,“不爱运动的锅”不能全让高校来背。眼下多地中小学课间延长至15分钟是个积极信号,未来仍需久久为功。
广州日报评论员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