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2025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下称《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公布。
根据《计划》,今年全市建设用地计划供应总量为3454公顷。《计划》提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当家”和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工作要求,引导土地要素供给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倾斜;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市场+保障”住房供应新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激活土地资源要素强化用地保障,推进城中村改造攻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根据《计划》,2025年全市建设用地计划供应总量为3454公顷。其中,住宅用地供应计划722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1%;商服用地供应计划为250公顷,占计划总量的7%;工矿仓储用地供应计划为1313公顷,占计划总量的38%;其他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供应计划为1169公顷,占计划总量的34%。
《计划》提出,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精准性,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障中心区域、近郊热点区域优质地块、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着重安排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白云新城等重点区域用地供应,合理安排产居用地供给,促进职住平衡。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量子科技、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地供应,着重安排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南沙保税港加工区、明珠科学园、中新广州知识城、空港经济区等区域工业用地供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满足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广州市老人院扩建工程、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广东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沙全民文化综合体等一批项目的用地需求,做好新能源充电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社会事业项目的用地供应。
增加高品质住宅用地供给,打造“好房子”典范
优化实体经济空间载体,精准引导产业用地供应。精准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重点保障阿达智能装备总部、广州(南沙)先进医疗技术与量子医学产业化中心、中船黄埔文冲高端海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用地供应,持续组织小面积工业用地供应,做好新型产业用地供给保障。优化商服用地供应,重点聚焦中央活力区、核心商务区、城市副中心、金融城、广州塔-琶洲重点商圈等地区,分类精准供应商服用地,支撑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同时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原则,科学调节住宅用地供应规模、节奏和结构,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市场预期。着重增加高品质住宅用地供给,推出具有更高实用率的项目和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住宅产品,减少非必要的独立用地配建要求,打造“好房子”典范,重点引导住宅用地向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平台和就业岗位集中区域以及轨道交通沿线倾斜。进一步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坚持以需定建、稳慎有序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支持通过商品住宅用地公开出让配建和引导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存量住房等多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紧抓“交通便利、职住平衡”原则,在低效客流站点等公共交通便利、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优先选址,打造配套完善、产城融合、成片连片的未来安居社区。
积极稳步推进三元里、康乐村、鹭江村等城中村改造
《计划》还提出,坚持存量资源盘活,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聚焦盘活利用存量用地,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大力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优先供应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优化土地一级市场管理,积极探索实践二级市场制度。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支持,保障马岭观花植物园等现代农业项目用地,支持点状建设用地供应、留用地兑现落地与乡村振兴项目有机结合。积极稳步推进三元里、康乐村、鹭江村等城中村改造,坚持“拆、改、兴”并举,科学有序推进南洋电器厂项目、京溪广智片区等城市更新土地供应,释放发展新空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