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汽车在智慧灯杆等路侧设备的辅助下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在道路上空,各种低空飞行器在5G-A等未来网络的支持下飞行;在海底,履带式深海机器人正完成海底光缆的铺设与检修……这一切正在广州实时发生。
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设定为6个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在近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媒体调研行中,记者发现,随着这些未来产业的拔节生长,未来城市的大幕正在广州徐徐拉开。
上天
无人飞行救护车可行性已获验证
广天院研发的飞行救护车
记者的车刚在位于南沙区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天院)门前停稳,停机坪上,一架飞行救护车就腾空而起,驶往附近目的地。
“刚才,我们模拟了把伤员从事发地点送到医院的全过程。这个吊舱式飞行救护车的下方舱体可以承载2名伤员以及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同时,地面的指挥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广天院飞行救护车项目核心成员周虹宇告诉记者,这款双旋翼飞行救护车的起降无须跑道,同时还能实现精准悬停和物资投送。目前,这款飞行救护车的可行性已经获得验证,接下来,相关的适航认证也有望展开。
飞行救护车只是广天院各类智能无人装备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广天院自主研制了飞行救护车、翼身融合无人机、单人喷气飞行背包、“低慢小”无人机防御系统等空天科技智能无人装备,同时还培育了多家智能无人装备企业。
广天院还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共同推动多种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在广州首试首用,助力广州打造大湾区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区,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广州样本”。
广天院首席科学家黎作武表示,近年来,广天院围绕空天科技,构建了“装备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相关负责人马海涛认为:“全空间无人体系涵盖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应用场景,需要智能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进行支撑,这背后蕴含着的将是千亿元乃至万亿元的市场‘蓝海’。”目前,广天院正以大湾区全空间无人体系及低空经济产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建设“空天创新谷”,半年内已集聚十余家高质量科创企业,未来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
入海
机器人海底埋设管缆 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深海智人研发的无人遥控潜水器
仰望深空,中科宇航的商业航天火箭“力箭一号”已累计将57颗卫星发射入轨,广汽集团已启动载人月球车的设计建造。探秘深海,“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扬帆启航,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全面启动建设。在南沙,与海洋大科学设施快速发展并行的,是深海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大家面前的,是亚洲最大的履带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去年,‘金牛座’圆满完成3个海底电缆铺设和维修项目。它就像一艘海底的‘小坦克’,依靠履带边前行边埋缆,平均埋缆速度350—500米/小时,最高可达750米/小时。”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海洋工程分公司总经理黄成介绍说,相比传统的拖曳式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的作业效率至少提升了两倍,让我国海底管缆埋设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深海智人2022年6月成立于广州南沙,是一家专业从事深海机器人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黄成介绍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的深海工作级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可以应对6000米的水深,能够替代深海潜水员的工作。“这将是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科技的重要结合。”黄成说。
城市
智慧灯杆支持城市智能无人系统
中科智城研发的智慧灯杆
“2015年,我们在南沙竖起了中国第一根智慧灯杆,如今明珠湾灵山岛尖的道路两旁都已架设了这种灯杆。智慧灯杆上装有5G基站、充电桩、显示屏、音响、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设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保障。”中科智城董事长袁峰介绍,智慧灯杆可以为城市管理、车路云一体化、低空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袁峰说,在“车路云一体化”方面,智慧灯杆可以通过微波通信,提前告知附近的智能网联车辆相关路况,也可以将车辆情况及时上报云端。在低空经济方面,智慧灯杆加载了5G-A基站这一未来网络的应用,对低空飞行器实现低延时通信至关重要。智慧灯杆已成为城市智能无人体系的重要支撑。
如今,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已经成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袁峰表示:“广州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的发展颇有成效,工业物联网在广州也得到了很多工厂的应用。广州正牢牢抓住这个产业的未来,也在帮助其他城市开展车路云项目的建设。国内多个车路云项目的路侧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我们的技术在支持。”
据悉,广州市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将重点打造未来出行、无人工厂的应用场景。在空中通勤领域,广州开辟了迳下—九龙湖广场空中测试航线,建设了大湾区首个空中智能交通体验中心;空中物流领域,广州开辟了“知识城—科学城”“鱼珠—大吉沙”两条航线。在智能驾驶方面,截至目前,广州已开放1298条测试道路,单向里程约2500公里,累计测试里程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向15家测试主体共415辆智能网联汽车发放测试许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