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手指发送现成视频,500万保底播放量轻松获得;专业团队手把手教你快速出单,人人都是带货达人;一部手机就能开启高薪副业,还有可能成为百万粉丝量级的头部主播……这些让人心动的宣传语,出自MCN机构。然而,那些难以兑现的承诺,使得渴望“直播带货”的老年人成为受骗重灾区。
老年人为何容易入坑?一者是利诱。所谓的利益变现,都与流量密切相关。账号是否成功,看流量;有没有广告合作,看流量……在一些不良MCN机构的推动下,流量化作诱饵,“使流量变‘留量’”也成了一门学问。有的老年人也许尚未跨过数字鸿沟,就又陷入了“流量崇拜”。二者是威逼。“网红陷阱”的威力可不只体现在高利诱惑上。不良机构往往在“利”字之后,亮出一个“逼”字,软硬兼施,遂成骗局。媒体报道的谢老先生就是因为忌惮MCN机构的诉讼威胁而越陷越深。当谢先生提出放弃签约时,机构客服便以签署了合作邀请函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为由,迫使他交付了价格不菲的套餐合作费。
骗子总是善于玩心理战的。加之老年人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信息检索能力弱,渴望得到情感关怀,对新鲜事物难免存在认知误区,就会更容易中招。比如,在虚假培训网红的骗局中,有的机构以贴心“承诺”诱人,声称培育网红“包教包会”“课程质量由专家把关”,还时不时分享高龄学员成功案例。尤其在私域直播间里,频频遭受这类温柔的攻势袭击,老年人就会放松警惕、欣然入局。一众学员唱响同一个调调,摆脱不了从众效应的老年人很难不迷糊。
可见,在给MCN戴上“紧箍咒”的同时,关键是让监管覆盖内容生产全链条。特别针对坑老的私域直播间,更要全方位斩断其黑灰产业链。网络平台要用好治理的“硬科技”,严格审查各种引流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对老年网红的潜在群体及时给予预警劝阻、心理干预,让他们真正远离“网红陷阱”。监管部门则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时精准地“看见”直播内容,有效打击虚假宣传和网络欺诈。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