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9日,“学习强国”主办的“沿着海岸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团在“湾区之心”广州南沙展开调研,先后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越秀iPARK粤港智谷、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等地,以“探寻新质生产力、共绘祖国海岸线”为主题,挖掘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展现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活力与创新。
位于“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的越秀iPARK粤港智谷开园首年营收120亿元;车厘子等进口水果从南沙港卸船、通关并运至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最快不到2小时……作为广州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重要承载区,“未来之城”南沙向新提质,焕发出无限生机。
广东蘑菇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湾区硅谷”里的明星企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生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模块化活动训练可穿戴装置。
“科创雨林”生机勃勃 明星企业慕名而来
在《南沙方案》先行启动区庆盛枢纽,港科大(广州)是“一棵大榕树”,越秀iPARK粤港智谷园区是“一块好土壤”,它们带动着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这“一片科创雨林”蓬勃生长。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融合学科学术架构,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红鸟硕士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创新的团队协作模式,学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在这里碰撞思维火花。在2024年首批硕士毕业生中,有超过10%的毕业生将学习期间的项目成果进行深化拓展,启动了个人或团队的创业项目。
据统计,自2022年6月以来,新注册的港科大(广州)师生创业公司有38家,集中在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环境能源、生物医药、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领域。2024年9月,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三方合力共建的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迄今,已经有20家港科大(广州)师生创业企业进驻基地,涉及人工智能、新材料、光学设备、生物技术、机器人等高新科技领域。
累累硕果与政企合力打造“科创雨林”密不可分。自2024年以来,广州市政府多次提出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并在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再次强调“深化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学校与政府和各方携手,全力推进高标准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致力于打造“湾区硅谷”。
越秀iPARK粤港智谷作为“科创雨林”中的重要产业载体,正展现出蓬勃生机。越秀商管南沙分区总经理冯玥告诉记者,粤港智谷正全力建设“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示范园区。“开园第一年,园区已注册及入驻企业195家,2024年营收达120亿元,税收10亿元。”在企业引进方面,园区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广汽能源、蘑菇物联、中信环境、东微电声、新加坡味驰集团、瑞士龙沙制药、三七互娱等多个明星企业的项目落子。
与港科大(广州)近在咫尺的园区具有先天的联通港澳优势,园区内的明星企业蘑菇物联就非常看重港科大(广州)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入驻粤港智谷后经园区牵线,和港科大(广州)共建了实验室。如今蘑菇物联在工业AI科技领域成绩卓著,自主研发了智能软硬件。据蘑菇物联创始人沈国辉介绍,公司已服务超5500家工业客户,在空压站和中央空调的数智化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临港仓库群实力硬核 “鲜”品直达市民餐桌
千年商港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南沙无疑是广州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车厘子等进口水果从南沙港卸船、通关并运至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最快不到2小时;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进口商品的全流程信息即刻呈现……3月29日,媒体团走进了全国最大的临港仓库群——南沙国际物流中心。这里的北区致力于打造国际集拼分拨中心,南区则是全国最大的临港冷链仓库群,提供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推动南沙港成为内地最大的车厘子、榴莲进口港,保障城市居民的“肉篮子”“菜篮子”“果篮子”。
在“港口快速直达餐桌”的背后,有着广州国际航运物流枢纽“软硬实力”的加持。南沙国际物流中心运用智能化物流技术与高效管理模式,实现了物流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南沙还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广“提前申报”“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等措施,确保RCEP生鲜易腐烂产品“6小时放行”。
依托全国最大的临港冷库,从南沙出发的“鲜”品,1小时即可抵达大湾区城市群,24小时可以通达全国各地。南沙港铁路开出中欧班列,实现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无缝连接,也让更多的新鲜货物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报道团成员翟翀表示,连续两日奔走在广州南沙,见证了其在科技创新、现代物流等方面的成功实践,这些样本不仅为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朝气蓬勃
自2022年6月以来,新注册的港科大(广州)师生创业公司有38家,集中在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环境能源、生物医药、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领域。
越秀iPARK粤港智谷2024年营收达120亿元,税收10亿元。园区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来了广汽能源、蘑菇物联、中信环境、东微电声、新加坡味驰集团、瑞士龙沙制药、三七互娱等多个明星企业的项目落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穗南宣、黄茜、邓韵萨、曹畅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