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3月24日消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县委、县政府带头,县城除中小学校外的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围墙。
机关单位拆墙是一个老话题,但每每有基层放出开放大门的消息,总能引起不小的关注度。因为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机关大院总是“门禁森严”。除非确实有办事的需要,一般市民总会对其敬而远之。在过去,一些机关单位不愿轻易打开大门,不外乎是出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考量,或是担心开放会影响单位正常运作等。毕竟党政机关内部有办公设施、涉密文件,围墙拆除后外部人员便可自由出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导致管理成本攀升。这些顾虑也有一定道理,但若坚持在有序、适度的范围内,完全可以通过更精细的管理、更完善的安保措施与应急预案去消除。
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单位,机关大院开放本身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拿开放停车来说,在城市停车资源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大院“开门纳客”,是直面社会痛点的体现。此举不仅能缓解社会需求旺盛与停车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盘活存量资源、优化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事实上,这不只是解决一个停车位的问题,也是机关单位的“破墙”之举,是一种贴近民间烟火、转变行政作风的积极姿态。《晋书·阮籍传》中有一段故事:“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说的是阮籍骑驴到地方上任,看到衙门破旧,干脆让人把墙拆了,使得院内院外融为一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拆掉高墙,不仅方便群众,客观上也是在建立一种互信的生态:通过近距离接触,公众能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平日的工作状态,进而在换位思考中对他们多些理解和包容;反过来,机关单位在众人监督下,也能改善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
揆诸现实,开放机关大院带来的政府形象、声誉以及政府公信力、认同度的提升,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无形资产。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大院在拆除院墙后,市民涌进大院纳凉,引众多网友围观点赞;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曾发文要求市级机关带头拆除办公场所围墙,做到让绿于民、让路于民,同样反响甚佳。这些案例也说明,只要服务到位、管理得当,开放基层政府大院反而是加分项,能够收获正向的社会反馈。
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关单位拆墙,拆掉的也是看不见的心墙。真正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努力在开放和管理之间找准平衡点,是地方政府管理智慧的体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