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十四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近日开播后,在广州社科理论界和企业界引发热烈反响。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深入学习、主动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奋力把真理伟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
社科理论界人士:
感悟真理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源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
“每一集的解读,都是从基层实践案例出发。从田野到车间,从企业到学校,从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到新疆的绿色能源产业,讲读嘉宾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讲解,案例观察员的生动解读,都非常‘接地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饶有兴味地谈道,边看边思考,真真切切地感受思想伟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的智慧。
刘金山举例说,比如谈到重大理论判断的时代背景,第一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讲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时提到,高质量发展的定语经历了从“我国经济”到“我国”的变化。其细微之变让人深刻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指向。回顾专题节目,“时代之问”“思路讲习”“思想伟力”“学思践悟”四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系统展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深刻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内在逻辑。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
“中国未来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吴兆春深有感触地说,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引,正引领着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创新的驱动下,中国正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协调发展促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推动社会资源均衡分配。绿色发展引领着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倡导环境友好型发展。开放发展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共享发展确保了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标识性概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新竞争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旭佳表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广州以新质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全新蓝图。要找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经济领域人士:
聚焦科技创新推动发展量质齐升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奋楫扬帆谱写发展新篇。
“作为深耕云计算虚拟化领域的科技企业,我们更加坚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云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宏”)董事长张为杰感慨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坚定践行的行动指南。云宏钻研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十余年,始终将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精心打造国产自主可控虚拟化云平台,正是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起点,云宏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加速突破,深度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杰创智能董事长孙超愈加深切地意识到,面向未来,务必全面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以AI引领,勇立潮头”战略为核心,构建“技术筑基、场景深耕、生态共生”AI赋能体系。所谓技术筑基,就是依托常青云全栈国产化架构,筑牢AI时代新型基础设施“中国基座”。所谓场景深耕,就是深化AI新质安全布局,持续拓展应急管理、教育安全、低空安防等新场景应用。所谓生态共生,就是深拓智慧城市应用生态,基于“一网统管”智慧城市系统打造可复制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广州范式”。
“通过‘人工智能+消费’激活内需潜力,广州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培育新动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新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曹长林认为,要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可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基金,突破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瓶颈,研究适配消费场景的落地技术。此外,要推动制定智能产品安全、隐私保护等行业标准,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他进一步建议,可以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域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如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品的应用示范区。同时,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加速构建完善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在重点商圈(如天河路商圈)设置人工智能体验店、智慧零售专柜,激活“人工智能+消费”新动能。
2024年底,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高新兴智能制造综合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文杰、张露、钟达文、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