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道,唯在得才,人才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为加快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应深入探索和创新大湾区协同育才机制,推动人才资源过“河”融“湾”。
新的态势
近年来,大湾区校校、校企、校研以及校地等多主体间的育才合作日益密切,一大批港澳高校来粤设立校区。同时,部分广东高校在港澳建立分校或加入育才合作,高质量育才成效显著。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方面,校企协同联动,高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新需求的作用凸显。但对照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比照国内外区域高质量协同育才的先进经验,大湾区育才合作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是高校联盟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从经验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成立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着力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实现工程创新类课程跨校选课,并推动校际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可见,只有在合作广度、深度、动力等方面着力,形成长效机制,整合高校资源,才能适应大湾区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二是强化校企协同主体的互动联结。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近年来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深化“政府+大企+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华工十条”和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布局形成以广州为创新源头、沿大湾区重要城市布局的“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增效。
三是重视产学研协同育才的平台建设。科技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是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龙头,直接决定了人才培育的质量。平台能级直接影响科创效能,对于整合多元优质育人资源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影响深远,其成果转化与协同育才作用十分明显。
深化改革
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大湾区应以多元主体融通、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优质资源,为推进高质量协同育才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提升高校联盟实质性合作水平,助力更好地实现协同育才。一是优化高校联盟顶层设计。完善高校联盟的治理体系与网络架构,健全联盟内部章程,确定联盟准入原则、成员的权责分担及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协调共商机制。二是拓展高校联盟的合作边界。鼓励高校联盟与区域城市群进行再联盟,推动高校联盟融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布局。三是识别大湾区市场需求变化,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动态运行机制与分配制度。通过搭建智慧教育合作云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共建高校育人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供需信息平台等,打破联盟内外的信息屏障,实现育才资源的深度融合。
推进校企协同育才生态建设,着力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打破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壁垒。链接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加强校企科技创新成果需求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精准化、共享式的多方动态联动运行机制。二是完善财政支持和利益分配制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建立分类激励制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或优先给予企业贷款,扩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规模与水平。三是推动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实际应用相适应。加快“AI+X”微专业建设。借鉴“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经验,将企业技术栈嵌入课程体系,并结合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及实时交互等重构实践教学场景,开发紧密围绕工作情景与真实生产环境、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快产学研协同育才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地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强化城市间协同,发挥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创新合作区的协同保障作用。二是强化层级间协同,推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企业级科研力量联动发展,加速各类科研平台、产业孵化中心、人才中心等机构精准对接。三是强化产学研资一体化协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组建产学研资一体化合作平台,形成研发联盟、专利联盟、标准化联盟、投资联盟和市场联盟,实现多方交叉嵌入式协同合作。
(作者李卫青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