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9月7日,由全国工商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银行共同主办的2024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250余位嘉宾围绕“深化中非务实合作,助推非洲工业化发展”主题,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中国民营企业赴非洲投资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特点?又面临什么挑战?论坛上,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王晓勇发布《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合作情况专题研究报告》,聚焦中非关系发展带给民营企业的新机遇,分享民营企业在中非合作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为支持民营企业从“走进非洲”到“深耕非洲”提出建议。
现状和特点:
70%以上的对非投资企业是民营企业
“当前,中国已成为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非投资合作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3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王晓勇表示,民营企业参与对非合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非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经营的热点地区之一。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有70%以上的对非投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对非投资的生力军,其中,中非民间商会会员企业在非洲投资与再投资流量超过210亿美元。
据王晓勇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呈现区域集聚效应。在东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在南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赞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在西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加纳、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在北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埃及、摩洛哥;在中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刚果(金)。民营企业在上述12个非洲国家的投资约占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存量的48%。
此外,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本土化”趋势明显。“扎根非洲发展的民营企业,特别注重本土化运营,越来越多的非洲本地员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王晓勇举例道,例如鹿王羊绒在马达加斯加的制造工厂,当地员工已超过7000多人,中国员工仅54人。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据王晓勇介绍,一是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项目“小而美、惠民生”效果显现。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中小型项目数量多,很多涉及民生领域,成为当地有市场、受欢迎的投资项目。二是民营企业在非投资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运营工业园区积累了较多经验,成为民企赴非投资、参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三是民营企业对非新领域和新业态投资不断增加。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民营企业对非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拓展到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新领域。中国民营企业正在通过拓展新领域投资合作积极参与非洲工业体系建设,推动非洲工业化提质升级。
挑战和建议:
在广东等地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及其海外仓规模
王晓勇也指出,当前民营企业投资非洲也面临挑战,比如当地一些国家的政策稳定性不足,各国企业间竞争更为加剧,以及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能力都有待提升。
为更好应对这些挑战,王晓勇认为,民营企业对非投资要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应增强民营企业风险防控与化解能力,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并加快对非投资的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王晓勇建议,在增强风险防控与化解能力上,民营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为各类风险管控建立组织基础;完善企业预算体系,留足预防风险“蓄水池”;政府部门可与企业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政策宣介、培训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推动培育中非合作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对非投资民营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法律等服务支持,引导其开发更多贴近非洲消费者需求和特点的产品;发挥商协会组织作用,鼓励其与国际机构开展对话交流,为民营企业海外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在转型升级上,鼓励引导绿色能源、医疗服务、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积极“出海”;加强跨境电商建设,在广东、浙江、湖南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及其海外仓规模;引导民营企业深度融入非洲当地价值链建设,推动在非民营企业品牌建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通讯员 粤商宣
图/中华工商时报 张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