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稳居全球首位。
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2021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第12位。
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人才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新思想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国产大飞机事业的喜人成就,离不开大批顶尖人才的持续爱国奋斗,折射着我国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
C919大飞机设计师团队。资料图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科学判断,深刻阐明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1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才频率之高,对人才事业思虑之远,凸显了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分量之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说,“这些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宝库,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篇’,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资料图片
春风护航,飞舟破浪。这10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最快、科技实力进步最大的10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工程。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神十四”成功飞天,“天鲲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相继研制成功,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更是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天鲲号”团队。资料图片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在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引来台下掌声雷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在中华大地徐徐拉开。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北京市布局和培育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成功激发和凝聚科学家精神,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倍增。
首次发现超导块体内的马约拉纳任意子、抗肿瘤创新药全球首发、世界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发布……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例”“世界纪录”在北京这片科研沃土诞生。
春来无处不花香。党中央的运筹谋划,带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人才工作领域改革,以政策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201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三部门启动实施人才签证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来华开辟“绿色通道”。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破除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制度藩篱。2021年,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为创新“松绑”。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从2018年开始,广西贺州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富矿,创新推出“科研、孵化在大湾区,转化、生产在贺州”的“人才飞地”,成功破解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引智瓶颈,柔性引进15位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2位国家级重点项目专家人才,成功吸引“孔雀西南飞”。
持续深入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党和国家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诚意,人才引擎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2021年6月,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新华社发
新征程吸引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0年9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就“十四五”规划建议听取意见建议。这是一场凝心聚力的动员会。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须汇聚起包括广大科学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合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刘兴胜,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变革过程。2018年,他创办的炬光科技成为首家在材料处理与增材制造领域获得“光电子行业的奥斯卡”——棱镜奖(Prism Awards)的中国公司。
“炬光科技虽处于西北地区,但在党和国家人才政策的鼎力支持下,成功会聚了众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国研发合作能力的专家,为企业保持行业前沿科研实力提供了源头活水。”刘兴胜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21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稳居世界第1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当“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航行,人才发展对于国计民生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现。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不仅有各种最新科研成果,其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的燃料药面,也离不开“大国工匠”徐立平团队的精雕细刻。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输出各类人才超1.3万人,有效推动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草原牧场,近300名涉农涉牧科技特派员来到牧民身边提供专业化服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类人才日益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创新、靠科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以自立自强的磅礴伟力,驱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加速前行。
(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