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去谈社会现代化等于缘木求鱼。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这一进程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快速发展,更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人是现代化的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始终进行创新创造的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人的创新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情表现。放眼未来,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就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人是创新实践的主体,为推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顶尖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要求。从个人思考出发,“为什么要成为人才?”这一问题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中国诞生于挫折与磨难之中,是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发展的壮丽篇章。中国的发展已进入到新时代,因此理想与信念的培养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之中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新风尚,让更多的青年树立创新志向,追求科学真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晰了现代社会建设更加强调人的创新思维,为人才战略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点,为人才制度制定、实施落实等方面提供可靠支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发展要落到实处,创新发展必须要符合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统一。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尽管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在人口的素质仍与目前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仍有差距,创新是否能够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动力成为亟需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全面准确反映创新成果实际运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人才的培养还必要统一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人才的教育必须与国家发展重点领域进行接轨,加快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为科研提供安心保障。
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应该是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实现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提出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首先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与目标,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为共同理想,强调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利益统一。这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个人的前途命运是要融入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应该要摒弃,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强大精神文明凝聚中国力量。公民道德修养是人的现代化具体外在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魂。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促使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中就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以中国式现代化促使人的思维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和束缚,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人的工作生活,转变发展思路,其中包括在经济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生态建设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供给,离不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
三、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核心,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让人们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但很显然生活品质的提高并不能仅仅局限在社会生活方面,高品质生活还要将目光放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因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又一重点。
解决人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是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生活主要包括人们的吃、喝、玩、乐、衣、住、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重视民生民祉的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这是对美丽中国的描述,也是人民群众所追求与向往的生态坏境。过去为大力发展经济,过度重视经济“量”上的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的破环,甚至影响到人民的健康问题。现代化的人们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与美化,美好的生活环境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四、提高人的民主意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治理难题,要想实现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就必须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激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首要前提,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中国的民主必须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与核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通过一定制度政策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一切重要决定事项必须要符合人民的意愿,人民享有知情权与建议权;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促进民主制度的的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利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实,保障国家治理的长治久安。
人的民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就必须全面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首先建立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人民民主意识的现代化,离不开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与清廉高效的体制机制,公共权力的运用就必须放入制度的笼子里,拥有民主与监督的制约机制,才能规范权力的合理运用,确保民主政治的公信力。其次,创新人民民主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我们必须坚持好、实现好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优势。最后,树立民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体社会公民共同参与与共同治理国家公共利益重大事务。只有保障好公民的基本参政议政权利,才能更好优化公民的民主意识,为公民的民主意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谢文新、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丘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