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并且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策略。如何不断巩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成绩,为未来食品安全进一步保驾护航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本文从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概述出发,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成效,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建议,尤其提出要发挥好独特的“政治优势”、建立严谨的“法治思维”、打造发展的“标准地图”、树立实践的“执行能力”、锻造管理的“监督体系”、沉淀长期的“安全文化”,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食品安全、标准、法律、监督、管理模式
一、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概述
2012年十八大以来到2022年二十大召开后这近十年的新时期,食品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国特色也是特别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是新时期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战略”第一次正式进入党中央全会文件,并由此科学、全面地展开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改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正是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基本定位这一大逻辑。这个时期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 10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期食品安全管理的标志性事情。
2017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总书记特别强调,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底线要求。安全农产品和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归根到底是产出来的,要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管体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九大以来,形成了自上而下,由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这一时期,还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更在于严格执法监督,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2022年底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以及社会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监督食品安全的重要补充,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弥补行政监督的不足和滞后。
总而言之,十八大以来新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和体制变迁,由最初仅限事后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管理,逐步转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从“粮食安全,解决温饱”,到“粮食安全,解决温饱,逐步保障食品安全”,再到“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从更多侧重消费环节,到侧重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侧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与消费一体化的监管模式,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和内容也不断得到完善。因此总结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进一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量持续下降,尤其是人源性因素导致的问题食品量逐年减少,反映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经济学人》每年一次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反映全球食品安全的晴雨表。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的排序虽然有所波动,但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2019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食品安全在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世界第35位,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名列全球前31%左右的水平上。中国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食品安全总体保障由较低水平上升到中上等水平的根本性跨越,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成功。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在政治属性、民生属性等多个维度都有目共睹的效果。
在食品安全的政治属性方面取得了高度一致。十八大以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这些重要论述,从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突出强调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要始终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担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让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在食品安全的民生属性形成了广泛认可。新时期,针对中国特色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质朴的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始终从增进民生福祉、解决群众关切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担心的突出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一日三餐,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诉求,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同时,食品产业还带动上下游巨大数量的就业,承载了千万家庭的基本生计,这个产业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吸纳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食品安全的公共安全属性收获了全面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重点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围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出了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中进行专门部署。我们要始终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容忍度低,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涉及面广,即使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也有可能迅速发酵蔓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要保持对食品安全问题和舆情信息的高度敏感,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把握好工作时度效。尤其是当今数字时代,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出大家想象,因此,食品安全治理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以数字技术优化监管流程、整合治理资源,能够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结构重塑,减少信息传输层次,加速信息流动,从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当前,一些地方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治理,搭建起数字化的监管服务平台和系统,取得明显成效。比如,一些数字化食品追溯系统,有助于解决监管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延展监督管理链条。
在食品安全的市场经济属性体现了明显实效。食品作为特殊商品,既具有公共安全属性,又要遵循一般市场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要始终从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生产经营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内生动力,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尚德守法的行业风尚,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总之,十八大以来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策略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差距,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做得更好。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有不合理地方,还有监管不到位的时候,还有执法不严格场景,部门之间仍然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明,导致存在监管的空白和漏洞。食品安全的标准还有不统一、不科学环节,有关食品安全性的评价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还有不规范、不统一领域,导致消费者有时无所适从,一些局部的黑天鹅食品安全事件还是让大家颇为担心。仍然缺乏特别有效的机制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违法企业和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等等。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的主要建议
笔者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的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研究理解、成果挑战分析,提出以下未来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策略的主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发挥特色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明显标志就是党的领导。2012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上升为国家政治重大战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其他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总书记特别提出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定位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政治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有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面对食品安全复杂严峻形势,党中央从政治高度科学果断决策,持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集中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问题多发高发态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视野,全面加强党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从政治层面落实“党政同责”的重大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
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好运用好这一政治优势,特别要在深化“党政同责”上持续发力。唯其如此,中办、国办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提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实施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责任包保工作机制,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业,直接对食品安全状况负责。这是新时期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的领导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总抓手。我们要在政治制度执行上狠下功夫,确保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真正落地见效。
总之,新时期中国特色食品安全体现出明显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同责,实现包保责任制,达到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最终目的。
(二)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建立严谨的“法治思维”
政府要在立法、执法、修法等层面加大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法治水平。我国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修正颁布,就已经充分显示我国食品安全的严谨“法治思维”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的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等等方面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在新时期,我们唯有进一步落实好“四个最严”,才能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给出人民满意的答卷。严谨的法律是食品安全的防线和生命线。有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监管、处罚、问责等等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律制定之后,监管是督促其严格实施的关键。要把新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逐一细化监管规定,确保无死角全覆盖。提高违法犯罪成本,是对罔顾食品安全、坑害社会行为的有力震慑。对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等都要严厉处罚。无论监管还是处罚,都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和人员来落实,要明确监管事权,压实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业管理责任。对监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
一个绵密规范的法治体系形成确实需要相当长时间。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从“食品卫生”向“食品安全”理念的转变不过10余年的时间,但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法律规范体系供给侧的快速改革和迅速完善,无论是从法律规范体系的制修订速度,还是数量方面均实现了突破式发展。但是就食品而言,严惩重处却必须成为食品安全风险法治化的基本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为基本遵循,新的食品安全法以加大违法成本作为法律义务和责任体系安排的重要考量,细化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类型,大幅提升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丰富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体系。新的食品安全法也实现了对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具体制度设计,确立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价值理念。我国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基准,以《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提出具体要求。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消费食品产生的纠纷提供有力的维权保障。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违反食品安全的犯罪进行最严格的惩罚。这些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相辅相成,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此外我国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现行的有《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明厨亮灶指导意见》等。
同时,针对小微食品企业管理难,新的食品安全法及时优化监管方式成为食品小微业态监管新选项,条文中明确了小作坊、小摊贩等食品小微业态的立法和管理事权归属地方。与此同时,各地充分运用上位法授权,通过制定地方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等小微业态管理条例等方式,加强对食品小微业态的管理,积极探索回应式监管方式,逐步探索由“过度重视事前许可管理”向“重视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的转变。而对新兴经济网络食品新业态法律规制则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以网络食品经营等为代表的食品新业态的法律规制方案及其实施路径从模糊到清晰,伴随新业态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并且网络食品法律规制建设不仅形成了总体的规制思路,而且也有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则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打造发展的“标准地图”
食品安全要做好的关键一点就是相关标准不能缺位。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各种标准建设特别是食品安全标准建设。近十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清理食品标准5000项,整合400项,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近1000项,合计指标1.5万余项。2016年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近500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7年发布了多项新的污染物质限量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至2018年上半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共有12大类近1200项,其中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及相关标准约占50%,理化检验方法标准占19%,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占10%左右。截至2019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达到近1300项,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初步构建起符合现实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产业的发展可以适度超前标准建设,但是不能没有节奏的脱离发展。2023年以来预制菜的发展就是节奏没有把握适度,加上舆情失速,使得预制菜发展走了一些弯路。
众所周知,由于大部分食品原料来源于食用农产品,因此,新时期近十年,国家还不断推进食用农产品的管理,尤其是质量检测体系与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投入了巨大精力。截至2018年底,全国建设部、省、地、县四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近3400个,其他质检机构近1900个,落实检测人员3.5万人,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地市级质检中心为支撑、县级质检站为基础、乡镇监测点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基本形成。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6个地市和2332个县(区、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重要任务。到2018年,全国建有1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110家专业性或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151家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和1万多个风险评估实验监测点,已形成了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为龙头,以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和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以各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国家观测点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在企业等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尤其要在战略标准上高度重视,规划食品安全。比如战略规划就要列出食品安全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等资源的投入。同时在企业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做好分解。举个例子,作为上市公众公司、行业头部案例企业,就十分重视企业发展战略和食品安全标准化战略。提出了企业“1234”食品安全战略特色管理模式。1是1个目的:确保食品安全;2是2个绩效指标:确保食品安全事故小于广州行业食品安全事故指标值,以及力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率为零;3是3个管控模块:食品安全动态管控模块、隐患报告警示管控模块、应急救援指挥管控模块;4是4个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培训体系、巡查体系、整治体系。在此战略下,相继出台执行做法,检查做法,考核做法等等近80个制度规定标准。打造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地图”。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树立实践的“执行能力”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三分管理七分落地。而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更要有食品安全的强大执行水平,落地食品安全。与此同时,推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执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坚持由市场配置资源这种最有效率配置的方式。通过各种执行、带动、引领,确保食品安全。比如政策配套和消费升级。要出台消费政策,促进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持续优化升级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激励升级换代的市场作用带动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还有品牌带动和提质增效。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知名品牌往往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实施食品领域品牌提升行动,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再次就是标准引领和落地执行。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进而决定有什么样的市场竞争力。新时期要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础上,探索建立针对食品品质、加工工艺、营养成分等制定质量分解执行指标体系,以高水平的质量分解执行指引要求企业做优做精,从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作为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单位,是食品安全执行的主体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要依法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依法配备与企业规模、食品类别、风险等级、管理水平、安全状况等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的岗位职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应当按照岗位职责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既然目前食品安全治理难度比较大,我们建议参照一些地方(比如广东省)对生产安全的岗位责任补贴做法,对一线全职食品安全员适当增加岗位津贴。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支持和保障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在作出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决策前,应当充分听取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有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提出停止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等否决建议,企业应当立即分析研判。集中用餐单位比如学校、企业、养老机构饭堂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执行是重中之重。承包经营食堂的,集中用餐单位应当与承包经营企业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合同约定,在集中用餐单位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承包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承包经营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负责等等。
在食品安全的执行推动方面要积极与时俱进,探讨新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执行落地。广州酒家就建立了他们五个一数字化食品安全管理执行落地做法:第一是系列标准制度及数字化运营。在国家标准规范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内部食品安全分解落地执行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管理有据可依。同时,制定一系列食品安全审核标准及审核条款。此外,积极参与行业内各种标准的制定,引领行业食品安全先进管理规范水平。同时把标准与生产管理同步数字化运营转化。第二是系列培训教育及数字化运营。将一系列培训学习列入“五个一”管理模块,为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开展精准培训、技术研究、方法指导。各公司食安管理部门每年制订年度食品安全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现场实操模拟等形式,举行食品安全内部、外部培训,提升全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数字化水平很高。第三是系列检查交流及数字化运营。为了加强集团内部食品安全管理,通过例行检查、飞行检查、抽样检验、食品品评等形式,对集团各公司业务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检查,确保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检查交流实现数字化无缝衔接。第四是系列总结评审及数字化运营。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月度例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及集团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讨论决定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协调解决集团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下属各公司定期汇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及建议;督促检查会议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总结评审数字化手段完成。第五是系列督促考核及数字化运营。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每年年初集团与各公司负责人均先后签署食品安全履责承诺书,强化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表彰优秀先进,鞭笞落后,强化主体责任检查考核结果运用。
(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锻造管理的“监督体系”
完善高水平监督体系是落地食品安全又一重要法宝。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突出体现了最严格的监管监督要求。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秉持监督体系严字当头的理念,从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目标考虑,保持法律的严格督办执行。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还有就是促进全民守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解读,在全社会营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食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广大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是中国特色的重要部分。政府食品监管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纵向、横向关系的制度安排,在食品安全监督风险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局性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2013年启动的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由“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向相对集中监管模式的转变。2018年再次启动新一轮的食品安全体制改革,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组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国家与省级层面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所有地方与城乡基层的机构改革任务已在2019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国形成了上下相对统一的大市场制的政府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在监管方面还有不断改进的空间。比如一、二、三产业环节监督检测还有完善空间。像餐饮环节,市场抽查食材原料或者半成品原料,原则上就不应该视同餐饮加工产品,而应该作为农产品,适用《农产品质量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想当然地适用了《产品质量法》,使得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产生混淆。其实,这种误操作比较容易避免,只要具备完善的进货记录、检测凭证、证据溯源等等,而餐饮环节没有主观意愿人为操作,这种食材原料或者半成品原料就是供应商责任主体,执法依据是《农产品质量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要具备食品安全方面优秀的监督检讨体系,确保食品安全。这方面,一些冷冻食品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监控系统,实施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冷冻食品质量安全。这些完善的动态追踪、监控系统,确保运输安全大概率可控。有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力量,使每一批产品甚至每一种产品都要有一个ID(身份证),使产品便于追踪,实现信息化监控。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冷冻食品物流环节的安全,还可提高物流环节的效率。在物流业务驾驶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确保安全也非常成熟并且性价比良好。比如安装了主动安全部标一体机后,可以实时定位,实时视频,轨迹/视频回放,语音/文字提示播放,监控报表,报警提醒等等。人工智能(AI)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尤其HD(High Definition)高清摄像头的应用,使得后台的识别能力大大加强。AI主动安全系统是整合人、车、路三大要素的新一代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可提供车辆实时视频、高级辅助驾驶、车辆实时跟踪、远程管理、车辆运行数据、车辆运行状态、实时报警和提醒等高效率、高清晰、高能动(“三高”)服务。等等。目前广东广州实施餐饮行业的“明厨亮灶”、浙江嘉兴地区“阳光工厂”等等就是应用数字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比较有成效的实践。
此外,企业可以很好地使用PDCA、管理评审等检讨工具,提高水平。为此,企业在制定战略、加大执行同时,可以探讨建立类似“三不三查”制度,即不发通知、不按路线、不听汇报,飞行检查、联合检查、在线检查。2023年上半年,案例头部企业广州酒家结合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按照规范要求,狠抓了“三不三查”制度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加大了食品生产现场的检讨监督力度。到2023年底,企业领导带领业务部门、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到企业检查100余次,发现问题200余项;企业自身检查1000余次,发现安全隐患500余条。加强了食品安全建设,锻造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检讨意识,为业务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六)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沉淀长期的“安全文化”
管理在于管事,管事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价值,管价值在于管文化。要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广泛推动食品安全文化建设。
如何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呢?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注重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涵养诚实守信文化。食品行业是典型的良心行业。“食”字下面是一个“良”,人无良心不为食,食品安全是个良心活。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承诺、守信核查、失信惩戒、信用修复闭环,大力宣传诚信理念,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诚信氛围。还有就是坚持科学理性思维。食品安全具有鲜明的公共安全属性,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大局,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理性去认识和看待。对食品安全要进行客观准确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对于散播不实信息、故意造谣传谣的,要坚决依法惩处。再有就是培育人人参与意识。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舆论参与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风险的技术性、社会性和公共性相互交织,决定了食品安全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食品安全问题成因的复杂性、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复合性,决定了传统治理模式下仅靠政府力量难以取得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效果。我们应该倡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等食品安全文化。实际上市场、社会、公众等力量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中心嵌入、多功能相互协调共治。主体多元、信息共享、分工协作是共治的核心理念。此外,要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提供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数据和报告,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息了解和参与,并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通过举报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并还通过采取“吹哨人”机制、可视化监管等手段,鼓励企业内部举报食品安全风险,严格保护举报人信息,确保举报人安全。此外,通过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检和评估,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再者,不断健全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机制,鼓励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同时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客观。总体来说,近年来国家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乃至公民个人,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了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共管共治的食品安全文化。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更要有食品安全文化的长期主义管理做法,形成卓越的“安全文化”,确保食品安全。行业头部案例企业广州酒家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行“三个一”考核文化:一个责任状、一堆扣分项、一本表扬账。一个责任状就是年初与各个分子公司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一堆扣分项就是平时食品安全“三不三查”发现隐患就扣分。一本表扬账就是看到好的做法和亮点即刻表扬。“五关数字化管理做法”提高执行能力的规定就是在检查过程中发掘成长的。2023年上半年,主要是对企业属下20家企业进行了考评,考评率达100%,考评平均成绩为98分,达标单位为100%。“三个一”考核中,责任状责任重大,企业责任状考核就准备按照新食品安全法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职责、法律法规执行与制度规程、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事故管理等等。未来按照以上主要内容展开责任落地,组织管理考评,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几年来,单位和个人先后获得了多种食品安全奖励。比如广州市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等等。食品安全平稳顺畅,食品安全考核文化也有了扎实成果。
(作者:潘建国,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嘉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