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实验学校,特教班和普通班今年开始施行合班教学。
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越来越多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里接受义务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为“普特融合教育”,被视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的起点。
截至2023年12月15日,广州市共有69所普通学校开设总计100个特教班,每个特教班可容纳5至10人;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人数则有4343人。
今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三所开展普特融合教育(以下简称“普特融合”)的普通学校,了解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生活。普特融合下的学校环境缩短了“特殊”和“普通”的距离,让学生们跨越障碍,相互接纳,共享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融合模式探索:综合评估学生、分段实现融合、配备专门教师
2021年,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2023年,广州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印发的《广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穗府办〔2023〕3号)提出,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模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得到适宜安置。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教班增加至80个以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融合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在音乐室中,特教老师拿着纸皮鼓和鼓槌,敲出响亮的节拍。围坐一圈的特殊学生们年龄不一,但都在享受音乐的美好。这是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小学(以下简称“工小”)三个特教班同上的一堂音乐课。由于孤独症、唐氏综合征、脑性瘫痪等身心障碍,特殊学生往往需要混龄上课。
下课后,同学们跑到体育场上,玩了起来。这时,外人很难看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
此前,不少广州普校已在义务教育阶段迈开步伐,为特殊学生敞开校门。工小自1988年起开设特教班,是最早在广州发展融合教育的学校之一。如今学校已形成一套体系:根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进行特教资源班、随科就读、随班就读、康复训练等不同需求的安置形式。
与普通班相比,工小每间特教课室只安排不到10位学生,融合科组老师的办公桌就在学生桌椅旁,全天候守护他们。课室地板、墙壁铺设了蓝色软包,防止学生们磕碰。学校也希望通过柔和的蓝色帮助学生保持心情的平和。黑板上贴了每位同学的姓名牌,墙上贴着他们的奖状和美术作品。这些细节让学生们感知到,“我属于这个班级”。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开一小”)自2019年起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于2021年将最大的一间教室开辟为特殊教育资源室,正式开办特教班。学校恪守“既融合又抽离”的准则,以“融合”为目的,帮助特殊学生分阶段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
第一阶段是包班制,特殊学生与普通班是分离状态,所有课程和日常生活都由特教老师负责。如果他们能适应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让其到普通班“部分融合”,参加大课间等活动。
当特殊学生没有问题行为,且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建立学习习惯后,特教老师将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其到普通班上部分学科课程,进行少量课程的“学科融合”。如果特殊学生的发展情况理想,则进入第四个阶段:特殊学生将到普通班上大部分课程,只在特教班上少量课程,比如做一些补偿训练。
开一小的每位特殊学生都有一份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每一学年,特教老师根据个体情况,给每位学生制定长短期目标,明确希望他们达到的状态,再根据目标选取教育内容,给予相应支持。
普通学生一天就能学会的内容,特殊学生却可能需花上几个月,改变也是漫长而细微的。李碧怡在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猎德实验学校”)特教班任教已近三年,对此深有体会。最近她常常在班上发出提醒:“热了要换衣服、喝水。”
这是因为,班上的特殊学生即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会主动换衣服;没人提醒的话,他们渴了也不喝水;还有一年级新生因不适应学校环境,一整天不上厕所,憋着直到回家。这时,老师要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发出指令,给予更细心的照顾,比如在课间带他们上厕所,直到他们慢慢适应校园,学会自主解决生理需求。
猎德实验学校自2020年起开办特教班,今年开始施行合班教学,即招收的一二年级学生合成一个班,三四年级合成一个班,每个班约10名特殊学生,配备两位教师。回想三年来的从教经历,学生的很多变化都让李碧怡感到欣慰和惊喜。他们学会了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学生负责班级值日工作,学会了开窗、开风扇、开灯,甚至还会照顾其他同学。
提高社会认知:得到家长配合、推动尊重理解、促进双向融合
特教班、随班就读,都是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一般而言,障碍程度较轻的特殊儿童适合随班就读、随科就读,与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则在特教班就读。有受访老师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家长的意愿往往更为重要。有家长不愿孩子被贴上“特殊”标签,甚至不正视孩子的问题,希望孩子快点随班就读;也有家长对孩子能否跟上普通班水平没有信心,希望孩子前往特教班。如何得到家长配合,使得家校能共同帮助特殊学生融入合适的成长环境,是不少特教班老师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随着普通学校里的特教班逐渐被知晓,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教班。“实际上,特殊学生的报名数量在逐年增加,特教班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这可以通过我们每年的招生数据得出。所以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对特教的认知和理解、支持。”猎德实验学校校长霍志刚建议,应把特教工作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评估体系内,推动特教在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健康发展。
不同形式的普特融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地”——帮助特殊学生从融入普通环境开始,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但普特融合不是单向地让特殊教育融入普通教育,受益者也并非只有特殊学生。小学是一处天然的双向融合场所,普通学生也能在普特融合中收获同理心,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从了解到理解,从尊重到接纳,懂得平等友爱,从而推动社会融合。
在发展特教班的过程中,工小推动“双向融合,双师教学”模式。即特教老师进入普通班带教,学习更多育人技巧;特殊学生随科就读,参与更多普通班的活动。与此同时,普通班教师要定期担任特教班助教,提高融合教育能力;普通学生则与特殊学生结伴交流,同上劳动手工课,一起学包粽子、包青团、切菜、炒菜。前者学习如何帮助后者,发挥出爱心和耐心;后者在学习技能和知识之外,还收获了自己的好朋友。
在猎德实验学校,特教班学生也会融入普通班,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做游戏、参加活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他们的特别之处,我也有我的特别之处。除此之外,我不觉得他们跟我有哪些不一样,大家都是一样的。”一位普通班学生曾对李碧怡这么说。在交流中,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很大,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交往。特殊的他们也有许多长处,要学会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一所受访学校的特教班中,还有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刚入学的小一新生常会疑惑道:“怎么校园里还有一些大孩子?”经过老师的讲解,他们慢慢理解了,这些大龄的学生和他们很像,只是在一些方面落后于同龄人,大家都能一起玩。特教班的“社牛”花花(化名)还常常站在楼梯口,拿着一支笔,问来往的小同学:“你叫什么?我要加你的微信。”
普特融合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牵手同行的一种方式,也许一方走得慢一些,但他们的未来一样宽广。对特殊学生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结束义务教育后的去向问题。融合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面向特殊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支持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和职业学校特教部(班)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探索设置面向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孤独症等残疾学生的专业,同步促进残疾人的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让残疾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已被写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霍志刚坦言,学校目前对特教班的规划为九年一贯制,课程包括三方面:基础性课程、个别化课程、融合性课程。特教班采用培智教材进行教学,个别化和融合课程以加强特殊学生的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为主,重点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是社会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政策配套投入。
特殊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道阻且长。有受访老师指出,许多特殊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由于其独立性、社会性等依然不足,难以继续升学,且社会提供的职业选择有限,往往只能待在家中。尽管学校努力为特殊学生搭建外出实践平台,例如到餐厅练习点餐、付账单,但这些活动目前只能依靠家长、少年宫、残联及部分公益团体有限支持,仍需各方探索更好的相关对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谢泽楷、魏丽娜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