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创建的。
名将辈出的黄埔军校坐落于黄埔区长洲岛上,沿着岛上的道路向黄埔军校旧址走去,只见朴素的军校矗立于珠江岸边,面对滔滔江水,无声而庄严。军校大门门额上“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让人想起那句热血的口号——“到黄埔去!”
黄埔军校是中共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产物之一。99年前,这座建于广州东郊一江心岛上的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使命。孙中山曾亲自为军校写下门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副门联至今读来仍激昂热血。
孙中山开学典礼强调“革命志气”
日前,“九十九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共赴荣光”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主题活动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办。一批新征集到的文物和历史资料——《黄埔日刊》《北伐画史》《黄埔军校旧址重建征求意见示意图稿》等见证了人们对历史文脉的守护;“重走东征路”等研学线路的发布,则以创新形式探讨革命精神的传播与薪火传承的意义,回答了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事院校。它究竟是如何诞生,与中共三大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随即创办军官学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多年,深感“国内军阀官僚之横暴日甚一日,国外帝国资本主义之侵凌日迫一日”。特别在陈炯明叛变后,他认识到只有对军队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建立真正革命的队伍。1924年6月,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任军校总理的孙中山大声疾呼:“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
孙中山曾亲自为黄埔军校写下门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前六期有上千共产党员师生
黄埔军校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密不可分。毛泽东曾说:“在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以前,这(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军校。”正是由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基础,黄埔军校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主体陈列中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从事军事活动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改组大元帅大本营铁甲车队”。
黄埔军校创办之初,不仅有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具体参与军校创建、制定教学计划,不在军校任职的毛泽东、谭平山、于树德等共产党人也介绍了有志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其中,被称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便是毛泽东介绍到黄埔军校的,他不仅是入学考试第一名,更囊括了所有考试科目的第一。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盛赞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在军校,蒋先云也是中共黄埔支部第一期负责人、革命军人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1926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中提出“肃党”,规定每人只能保留一种党籍。蒋先云第一个发表声明退出国民党,说:“官可丢,头可断,而共产党党籍不可弃”。此外,“黄埔三杰”之一——陈赓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大将之一。
将星熠熠的黄埔军校(包括武汉分校),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八位上将、十位中将、十一位少将……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曾庆榴统计,仅黄埔军校在广州办学的前六期教官学生中,共产党员不少于1000人。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有200多名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牺牲。其中,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左权英勇牺牲于太行山上,他也是为抗日捐躯的八路军将领中职位最高的。
26岁周恩来出任政治部主任
在黄埔军校创设之初,由总理、校长及国民党代表组成的校本部是最高领导机构,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等六部。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黄埔军校成为新型革命军校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曾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1924年11月,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开创了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和革命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凭借平易近人的风度、热情风趣的谈吐,赢得大家好评。当时担任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常回忆:“周恩来同志除了用少量时间浏览我们为他准备的报纸剪辑、工作日记,批阅来往函件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他思考事务周密,处理问题敏捷,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适度。经他办的事没有不水到渠成的。”同年秋,聂荣臻也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兼政治部秘书。1925年12月,共产党人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理主任。
黄埔军校师生参加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及北伐战争,其中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参与战斗,还开展了卓越的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援助工农运动。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熔炉中锻炼成长,不但成为了军队骨干,更是战场上的先锋,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内的展板介绍了杨匏安等革命先辈的事迹。
红色寻踪
黄埔军校招生时
应考的中共党员曾在这报到
“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内的展板上,梳理了上世纪20年代杨家祠的革命活动功能。不仅如此,陈列馆还展出192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通告第六十二号》,要求各地党组织选派人员报考黄埔军校,并指明将报考人介绍信寄往杨家祠,由杨匏安转交广东区委。可见,杨匏安在党内的政治地位。
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内,竖立着杨匏安的雕像。
杨匏安,是较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1919年11月11日,他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刊载了题为《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以下简称《马克斯主义》)的文章。从这一天起,《广东中华新报》分19次连载《马克斯主义》,掀开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序幕。
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的杨家祠,见证了杨匏安写下《马克斯主义》的点滴,如今已成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2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保护修缮杨家祠工作会议,决定拨经费用于杨家祠现有住户搬迁安置、文物本体修缮、周边环境微改造以及陈列布展等方面。2019年4月30日,伴随着激昂的《国际歌》,杨匏安之子杨文伟接过钥匙打开了杨家祠大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式开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匏安旧居”也于同日挂牌。
回溯历史,杨家祠曾是广东早期党、团组织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1920年12月,陈独秀来到广州,即到杨家祠探访杨匏安。1921年2月,杨匏安、杨章甫在杨家祠后座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实质上是掩护党、团组织活动,为党、团组织培养重要干部。中共三大的部分筹备工作也正在杨家祠进行。此外,在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初期,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等人常常在杨家祠开会、研究工作;瞿秋白曾在这里教授社会科学;刘少奇还在这里报告过京汉铁路大罢工经过。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 段澜、罗群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设计统筹/徐锦昆
漫画/何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