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通过升级生产要素、催生新产业、变革生产关系打造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打造生产力新质态
马克思将生产力概括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科技创新通过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催生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生成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新型劳动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掌握世界前沿科技、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科技创新借助教育平台,依托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有效贯通,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科技创新通过更新劳动资料,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交叉应用,催生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引导生产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自然因素对劳动者生产的束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样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跃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通过拓展劳动对象,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储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品种、类别和范围,使其进一步向更高、更深、更远、虚拟等方向拓展。同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数字技术、量子计算机等的影响下,其中所蕴含的海量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现出来。此外,数据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在质量、数量、空间上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并持续地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转换为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通过变革优化传统产业,激活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间是融合发展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依托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传统优势行业提质增效,“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实现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蜕变,逐渐缩小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传统产业比例,不断扩大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集约型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
科技创新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展新质生产力新支柱。作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新支柱,新兴产业成为生产力跃升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近几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攀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持续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作为以创新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资本,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借助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加速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降低新兴产业研发风险和成本;依托数字化渠道,拓宽新兴产业与目标市场接触的机会,实施个性化营销。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换道超车,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通过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决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科技创新的巨大突破,有利于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进一步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多路径探索把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将助力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储蓄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科技创新优化生产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催生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全方位重构和优化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提升社会生产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通过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撬动新质生产力跃升。供需平衡直接指向社会生产体系中生产和消费环节,两者是否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品能否顺利完成到货币的这一“惊险跳跃”,关系着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社会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推动生产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实现生产力跃升。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生产的触角延伸到全世界,依据消费者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实现供给和消费在数字系统控制下的全面贯通,促进供需达到高水平平衡,跃升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通过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质量。任何社会产品,通常在社会或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作为生产体系的中间环节,分配应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依据不同时期的分配原则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的份额和比例,维系生产消费的正常运转。科技创新可凭借大数据基础上的算法治理,探索数据价值“社会共享”的分配原则,生成全社会精准化、个性化的分配导向,保障社会各方能够平等公正地分享经济繁荣的红利,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质量。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资源要素加速流通,拓展新质生产力增量。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为核心,依托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促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货币的回笼。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各种线上平台和终端,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流动、网络共享、系统整合、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同时,加速商品流通效率,使之与有效需求精准匹配。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现代物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催生了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越织越密的物流网络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极大地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王晓丽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林杰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2023GZYB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