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一个塞满广州的过去的地方,这个名字念起来,就觉得有酸枝木芬芳。
广州不会老,但西关会老。人们以一句老西关,叹出对这个地方的依恋。当你唱起《月光光》,哼起《彩云追月》,脑海里的画面,不自觉地就是属于西关的。
然而为什么偏偏是“西关”,这样美好的地方,为何在广州不能东南西北各来一个?
这就要从古代讲起了。
01
东关、南关、北关都去哪了?
民国《广州城坊志》记广州地域有西关、东关,而无北关。为什么会这样呢?
旧时广州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门内是城,是行政中心;门外为市,是商住地带。
“关”字的本义是门闩。引申为关门。由关门的关,引申为关口,所以西关就是广州西边的城门关口。
因为广州城北门外是山区,故而无“关”了。
很多朋友会想到东关是不是东山口?但其实东山的崛起是清末归国华侨在此成批建别墅开始之后的故事。”东山少爷“的概念,也是在民国左右开始流行起来。
东关,其实更准确来说是广州城墙以东的地区。在清代方志中,东关没有没有出现明确的地域界限。
南关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天字码头周边地段,原为广州城墙外沿珠江一带。南关在历史上是盐商集中之地,也是富人聚居的地方。
明朝文人黄佐说:“东村、西俏、南富、北贫。”
从这里我们可以从与今天的对比中,看见城市区域在几百年间发展的参差。“广州”的城市面积也在不停扩大。而“西俏”,也说明了明朝时,西关已有了商业基础。
02
西关是什么时候崛起的?
老广州的温度,一半在东山,一半在西关。记得小时候看《东山飘雨西关晴》,那些少爷小姐的故事,串联起老广州已沉淀的荣光。
为何西关得以是西关?
宋代时,广州由中城、东城、西城三城组成,西关属于西城城外的湿地,并且指代的地域是模糊的。
到了明代,三城合一,西城墙修至今天的人民路一带。西关的位置才准确起来。
清代“一口通商”以后,短短一百年,十三行给西关带来了巨量的财富,西关开始繁荣起来,美食、手工艺、当铺、大宅,接踵而来。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逾龙津桥而西,烟水二十余里……其地总名西园。”
里面的“西园”,就是西关。沧海桑田,西关从宋时的湿地,冲击成沙洲,慢慢成为今天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陆地。
广州西门口城基 图源《荔湾故事》饶原生
而包今天广州的地铁站“西门口”,正是因地处明、清两代广州城的正西门而得名。
广州西门的城墙在1920年被完全拆毁,现在还留着一段城基。而关于广州拆城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03
“关”不住的广州
拆城墙,是广州破茧的历程。
根据记载,广州有18座城门,分别是旧城8门,外城5门,新城3门,2座水门。
明嘉靖44年(1565年)的地图 图源《荔湾故事》饶原生
那么广州的城墙是如何消失的呢?
1913年,广州开始拆除正西门。当时反对的声音很激烈,民众认为,祖先建造的城墙,怎么可以拆除呢?
191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孙科在广州市政公所任职,他认为城墙代表封闭,不利于城市交通发展,因此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拆城墙,修马路。
广州是一座沧海桑田的城市,也是越活越新的城市。
泯灭人欲的封建统治,使城市并不关注居民的享受。而广州在近代的城市建设,拆城墙,建马路,有了路之后,沿街店铺发展成大型的百货商场,现代商业雏形开始出现。
今日广州的西关的“关”已不同古代那般担任着护城的意义,拆去物理意义上的“关”,换来的是广州从封建专制体制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
再也没有什么,能“关”住广州。
“关”消失后,“西关”却越来越繁荣了。城市文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达,都在为这个古老的名字增添新的文化内涵。
落日温暖,站在桥上,荔湾涌道,看坐在树下游人和居民,看沿街的老招牌的糖水铺、肠粉店和竹升面馆,你会明白老西关的丰富和温暖有一半其实是繁荣的商业带来的。
历史里许多旧事去了,留下来的“西关”两个字,成为了广州人独一份的温暖归属和念想。
资料参考:
《百年城变》梁凤莲
《荔湾故事》饶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