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党媒评论员看广州
本期主持:刘硕
嘉宾:迟道华(《新京报》评论员)
刘硕:近日,广州发布了《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办法》,您认为此举将给城市治理带来哪些积极效果?
迟道华:生活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得靠居民的习惯养成。数据显示,作为超大型城市,广州全市生活垃圾日生产量约为2.35万吨。广州出台相关激励办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城市垃圾分类。而随着参与面的扩围,也将形成一个城市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从这个层面而言,激励措施本身也是城市治理的一部分。
近几年,垃圾分类日渐成为城市新时尚,尤其对一些超大城市而言,随着“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践行垃圾分类的力度不断加大。北京早在2012年施行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全市行动起来,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进社区等。当时,我还在街道办工作,垃圾分类被北京基层政府及社区视为“头等大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垃圾分类,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还有不少社会组织参与其中,更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会在居民倒垃圾的高峰期,值守在垃圾站点旁,一边帮忙,一边检查、提醒居民分类投放。直到现在,我所住的小区,依然能看到值守的志愿者。这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场景。这次广州出台的激励办法,把积极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宣传等活动的志愿者纳入奖励对象,也是看到了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志愿者的力量不可忽视。激励的持续开展,也有利于志愿者们释放更多能量。
刘硕:您认为广州版本的激励办法有何亮眼之处?
迟道华:大约七八年前,我到过广州一次,虽然行程比较匆忙,但对广州的印象很好。广州不仅商业气息浓厚,而且城市干净整洁。当时,共享单车刚刚兴起,广州街头时而可见在专门停放区域,几辆单车整齐排放。城市治理,往往就在细处见功夫、小处显成效。难怪有网友说,广州是一线城市中少有的既可以高薪打工,又可以享受生活的城市。此次广州出台的激励办法,照样可见这种细微之处的周到。就激励对象而言,除了志愿者,还囊括了在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宣传等环节中表现突出、贡献力量的单位、家庭或个人。可以说,凡是对广州垃圾分类的有功者,皆有奖赏。激励方式也不拘一格。包括发放证书、参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参观教育基地、出席相关活动、发放工具物品、开展积分兑换等。如此,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进一步发挥激励效能。
如今,垃圾分类已经从垃圾桶的革命转变为全社会垃圾分类观念的革命。垃圾分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端精准分类、到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再到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规范,以厘清各方主体责任义务。乐见广州以这种精细劲,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为广州市民美好生活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