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引争议”话题登上热搜。从“阅后即焚”到“订后即焚”,在现实中,诸如此类的隐私保护功能设计不在少数。
为何“订后即焚”惹了一身腥?订单信息具有双重属性,既关乎用户隐私,也是购买服务凭证。“订后即焚”一方面面临道德审视。有人认为这提供了“毁单灭迹”的工具甚至是在助长不轨行为。但需要看到,酒店预订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一些用户主动使用该功能保护隐私也在情理之中,不可一棒子打死。另一方面存在维权风险。误点、误用咋办?如何凭借“消失的订单”维权?平台会不会拿它当“免责声明”来逃避责任?在种种担忧之下,该功能在某平台上线7年实际使用却不多。这也提醒平台,要充分考量消费者权益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增强系统思维、做好长线售后,莫让服务沦为“鸡肋”。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