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衣裳映朝霞,珠光宝气耀舞台。提起广州戏服,大家第一反应是粤剧表演时演员们身上色彩鲜艳、夺人眼球的华丽服饰。其实,广州戏服除了典型代表粤剧戏服,舞剧、话剧等服饰也属于它的范畴。
广州状元坊自300多年前便是广州戏服及刺绣手艺人的聚集地。在鼎盛时期,不足300米的小巷里有50多家刺绣作坊,3000多名绣娘制作戏服。状元坊制作的戏服,不仅闻名于粤港澳大湾区,而且远销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古巴。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在文化消费上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也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90后”何凤婷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状元坊戏服厂主理人。她跟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董惠兰学习技艺,今年已经是第11年。从跨界入行广州戏服制作,到用年轻人喜爱的新潮玩法“娃衣”(玩偶服饰)实现非遗项目破圈,何凤婷为我们讲述了她的守正创新故事。
跨界入行广州戏服制作:
传统手艺需要终生学习
“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何凤婷说。跨界入行到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广州戏服制作行业,主要是因为她的阿姨兼师父董惠兰。董惠兰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凤婷从小跟随亲人接触粤剧名伶及舞台,耳濡目染下对这个行业有初步的了解。而她真正开始学习广州戏服制作,要追溯到大学毕业后某次广府庙会活动,“广府庙会需要人手,我去帮阿姨的忙,那时才真正地接触这一行。”随后,何凤婷在董惠兰的鼓励下,成为了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今年已经是第11年。
何凤婷
设计、画图、针图、印图、上架、刺绣、裁剪、车缝……广州戏服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有十多道工序。手艺人不仅要懂得怎么制作一件成衣,还得考虑到舞台灯光、历史元素和服装设计的美感。
一件广州戏服背后,是手艺人大量的时间沉淀。从面料、服装样式、裁剪方法、刺绣排版到市场需求、观众审美,广州戏服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戏服的制作技艺在不断与时俱进,戏服图案在年代变迁中不断衍变,制作戏服的不同材质对绣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纯手工刺绣、手推绣、电脑绣对配置色线有不同的需求……在何凤婷看来,入行后的每一天都是挑战。“就像我阿姨所说,她入行40多年,终生在这个行业,终生都在学习。”何凤婷说。
广州戏服用色大胆,相比于昆曲、越剧服饰的清雅淡雅,会更加华丽,吸引人眼球。
这套广州戏服为珠片大海青。当时的灯光舞美没有那么发达,手艺人用珠片达到聚光灯般的舞台演出效果。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挑战:
是手艺人,也是市场开拓者
“很多技艺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但广州戏服的制作更讲究团队合作。”何凤婷介绍,她们有设计师、画图师傅、裁剪师傅、车缝师傅还有熨烫、配件师傅等。一台戏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千人,在短时间的周期内把这台戏的戏服制作完成,需要很多后备力量。
状元坊戏服厂里的师傅。
随着时代变迁,观众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变化,也让这个行业供需市场发生改变。“在鼎盛时期,我们的戏服厂有五六十人在工作,现在只有十个不到的师傅在工作。”何凤婷说,粤剧或其他舞台剧订货量的减少,让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减少了,“到我们这一代,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过去的手艺人专注于自己的工艺,订单自然而然地会上门,现在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还面临着开拓市场的挑战。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如何为这个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非遗项目寻找新的客户来源?何凤婷做了不少探索。
玩偶“娃衣”助广州戏服出圈:
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制作技艺
迈入百年老店状元坊戏服厂,除了看见预想中衣袂飘飘的锦绣华裳,目之所及,玻璃橱柜摆满穿着精美岭南服饰的玩偶。它们是何凤婷为开拓非遗市场做的创新尝试。近年来,她涉足潮玩圈,化身“娃衣手作娘”(为玩偶制作衣服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很久之前我已经有在做微缩戏服了,但当时只是做成挂画、装饰,它的可玩性不高。”何凤婷介绍,她的“娃衣”忠实粉丝曾说,她们觉得何凤婷制作的“娃衣”很漂亮,为了买衣服,才特意去买玩偶进行穿衣搭配。这让何凤婷看到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的表达路径可能性——人们愿意为精美的“娃衣”买单。
她花费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调整玩偶衣服,先从大众熟知的中式“娃衣”做起,到充满岭南风格的“娃衣”,将技艺浓缩到小小的衣服上,把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故事呈现在潮玩领域,实现了不同文化圈层的碰撞融合。
何凤婷设计的岭南风格“娃衣”。
近年来,如何让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与人民生活建立起紧密连接这一课题走入大众视野。簪花混搭汉服、“漫画脸”福建游神等创新性尝试成功点燃人们的热情,在线上线下引起巨大的反响。但也有部分非遗项目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航向”的争议。
在何凤婷看来,做“娃衣”不是单纯地做一件商品,最终目的是吸引年轻人关注产品上的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我们在开发新产品同时,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上这门技艺,投身于这门行业,那么行业便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她认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做有效的创新。无论做哪些新“赛道”,一定要守正创新,把传统技艺的精髓保留、传承。
“接下来,我们准备跨界到宠物圈。”何凤婷计划将广州戏服相关的图案、图腾放在宠物服饰、配饰上,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播推广到新的领域中去。
多渠道推广非遗项目:
国潮兴起背后是文化自信
过去除了坐在观众席欣赏外,民众鲜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广州戏服,了解一件戏服诞生的过程。这些年来,展览、直播、体验课、短视频、文创产品……非遗正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何凤婷早在2019年便与广州博物馆合作过广州戏服相关的时装秀,也曾去到校园、商场、漫展等,通过线下活动宣传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她认为,非遗项目重新焕发光彩,不是单凭传承人或个体力量就能完成的课题,政府、社会、企业方面提供的平台与合作渠道也很重要。
何凤婷开展专题讲座宣传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今年4月,“金翠迷离——粤剧传统服饰展”在广州文化馆开展,馆内展示了状元坊戏服厂众多珍贵的粤剧戏服。“这是非常难得的展览。”何凤婷介绍,广州戏服制作时间很长,一个下午的体验课很难完全展示详细的过程,展览首次把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具象化,用图文和工具的结合形式呈现了整个制作工艺流程。
游客参观“金翠迷离——粤剧传统服饰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随着我国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日益深入,越来越多如何凤婷一般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生代的力量。
“国潮”兴起的背后,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大创新项目《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显示,“90后”和“00后”持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的人数比例在各代际之中最高。
新生代青年出生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见证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和从容,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传统文化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是提供表达自我个性和才华的源泉。他们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赋予中华文化更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地投身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书写着不凡的青春篇章!
出品:大洋网
监制:巫雯锦
文字、剪辑:莫颖秀
拍摄:袁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