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上班本是互联网上的段子,如今却被一些实习中介搬进了现实生活。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不少“黑中介”打出“大厂实习”“内推直达”的招牌,吸引了众多怀揣梦想、渴望踏入职场的大学生的目光。结果却是,有人花费大价钱拿到实习证明却发现其掺水严重,顿觉不值,有人被骗钱财却全无收获,维权无门。
实习名额要付费,是将其作为一种商品放在市场上流通。中介精准抓住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的焦虑心理,宣传所谓“大厂实习”“付费内推”在招聘过程中的含金量,暗示实习名额的稀缺性,进而抬高价格。然而实习本应是一个双向选择、公平公正的过程,实习生付出劳动,收获知识和技能。若金钱成了获取实习机会的砝码,就违背了实习的初衷,甚至可能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破坏正常的就业秩序。
实习中介的话术让人焦虑,但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一家有实力、干实事的大企业,会通过售卖实习资格的方式来赚取那点蝇头小利吗?一位负责任、业务精通的职场导师,会希望招募到想靠付费“免于麻烦”“脱颖而出”的学生吗?说到底,绝大多数的付费实习不过是肥了“黑中介”和企业“内鬼”的口袋,两头通吃之下,实习质量堪忧。
更进一步来看,花钱能买到一段宝贵的实践经历、一项学校里学不到的职业技能吗?尽管部分中介自称“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却有不少人在参与付费实习后吐槽“只是被分配了简单的任务”“收获和成长十分有限”。不可否认,个别大学生只是想要借付费实习的机会“镀镀金”,在一众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并不在乎学到了什么,甚至希望“事越少越好,流程越短越好”。然而企业招聘员工考察的是综合能力,面试官问的是“实习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如何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靠一个买来的名头蒙混过关不大可能。
实习和付费本就应该是不相干的两码事。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就已明确规定,严禁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高校和实习企业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近年来,许多大厂对所谓的“大厂内推”态度鲜明——“严查内部腐败,斩断利益链”。尽管如此,部分“黑中介”仍能通过实习信息收集、付费咨询等名头推销服务,来自求职者的实习需求也真实存在,单靠市场监管等手段整治付费实习乱象有一定难度。
让实习回归正规,一方面要打击违规交易,斩断灰色利益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求职者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综合自身实际考虑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渠道收集实习信息,避免上当受骗。近年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实习实践育人”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立更多实践基地,挖掘更多实习资源。让优质实习机会不再稀缺,也是戳破付费实习套路的有效途径。
(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