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3月25日在广州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广州“2+2+n”科创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规划建设周期4.5年,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
广州不断凸显“国之担当”
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广州构建形成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布局,以2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省实验室、10多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基础,涵盖各类平台50余家,不断凸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国之担当”。
广州的战略科技布局,本质上是将国家需求、产业痛点与城市能级提升深度融合。细胞谱系设施与冷泉装置、蛋白质组计划等,不仅代表科学前沿的突破,更将催生万亿级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广州以“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核心,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全球合作的创新生态。随着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壮大,未来广州将进一步强化平台协同、深化国际协作,让“科技王牌军”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广州多项成果进入国家战略布局
近期,广州已有多项科技成果被写入国家战略布局。2024年11月,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成功实现11000米深海钻探,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需求,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2月28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正式在广州南沙启动建设,成为首个海陆结合的大科学装置,将为可燃冰开发、探索生命起源等人类认识深海、利用深海的活动提供科学支撑。冷泉装置的建成不仅会促进冷泉科技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将使广州在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的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抢占全球深海战略制高点。
广州实验室成立三年多来,研发上市了7款药物疫苗,包括国际首款3CL拟肽类靶向新冠治疗药物来瑞特韦片、全球首个通过肿瘤体内注射给药的肿瘤化学致坏死药物;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物提交上市申请;建立胸部疾病AI诊断工具,将早期肺癌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1%;开创胸外科“无管”微创手术新模式。同时,实验室还研发了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全球首个通用大型生成式医学影像模型MINIM,为科学研究、医学诊断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11月,广州地化所的研究团队在月壤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同样存在着年轻的岩浆活动,为揭示月球二分性、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相关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上,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从“采样返回”迈向“科学引领”新阶段。
2024年,“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π-Hub”计划)培育项目结题验收,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解读基因组学这部“天书”的“密钥”,而这把“密钥”如今正在广州锻造。在广州成立国际总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已与四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机构达成合作。
未来展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强市
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核心功能,用好用活广州雄厚的“科创资源”,建好建强面向未来的“科创产业”,走好从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到城市强的科技创新强市路径。
在科技战略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广州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服务保障,分层分类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体系,争取推动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在产业升级方面,布局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的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挖掘一批未来产业项目,开发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特色园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
从万米深海到数字生理人,从月壤解密到低空经济,广州正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点,书写“大国重器”的湾区篇章。今日之广州,不仅是千年商都,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湾区枢纽,以硬核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穗科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