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埔区政府印发《广州市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黄埔区要始终以国家、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关于“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决策部署。在《规划》的顶层设计下,全区以支撑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总纲,以创新为核、产业为翼,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在48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领航,创新驱动强势崛起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黄埔区紧扣国家、省、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主导优势产业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科技产业赋能。2025年黄埔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构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新要求,其中“1”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2”是以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为动力之源;“13”包括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6”为6个现代服务业,形成涵盖“产业全链条、创新全要素”的产业生态。
强化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夯实创新根基。万山磅礴看主峰,作为广州唯一聚集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行政区,黄埔区将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慧眼大设施工程为支撑,协同若干高水平研究机构,形成“黄埔实验室”品牌效应,打造辐射华南、链接全球的科技策源地。
“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国家呼吸疾病广州实验室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发展未来产业,国家有要求、黄埔有基础、市场有前景。黄埔区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纳米科技等未来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园区,进一步释放“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动能,打通“从1到N”的集群化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通过“科技+场景”双轮驱动,推动未来产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形成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园(以实际建设为准)
▋多平台联动重构版图,万亿级产业矩阵乘势腾飞
从知识城的“智慧灯塔”到科学城的“智造云图”,从海丝城的“数字浪潮”到生物岛的“生命密码”,黄埔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三城一岛”为承载,打造产业空间高效联动的“增长极”,提升空间能级。
▋知识城:高站位打造技术创新集聚区,建设知识密集型产业“增长极”
以知识城为中心,打造“创新黄埔”策源地,突出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向生产转化。加快建设黄埔创新谷,打造知识创新融合发展区,优化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推动颠覆性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区、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示范区建设,谋划建设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园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
▋科学城:高标准打造先进制造业提升区,建设智能制造“增长极”
以科学城为中心,纵深推进“黄埔智造”,依托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引导创新资源向智能化、数字化领域汇聚,引导龙头企业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加强工业数据、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各类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现代氢能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攀登原始创新新高度。
广州科学城科学广场
▋海丝城:高效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支撑区,建设新业态“增长极”
海丝城以11公里“科技长滩”为动力源,全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将军山数创园、智能网联汽车园、电子商务园、穗港先进智造园等现代化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以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广州海丝城11公里“科技长滩”(以实际建设为准)
▋生物岛:高质量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建设生命科学“增长极”
生物岛以“一岛多园”空间格局,打造新的城市地标产业集聚区,构建差异化、全链条、协同融合的产业园区布局,完善以生物医药、生物安全研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准入与监管、市场应用、金融创新、对外合作等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全面提升“国际生物岛”园区品牌全球影响力。
广州国际生物岛
▋产业空间集聚高效,产城融合赋能提升
精准供给,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通过划定七大特色连片产业空间与全市面积最大的工业用地控制线,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推动产业用地集聚增效,为产业热土崛起搭建“硬核”载体。
黄埔区七大特色连片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科学城专精特新产业园
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
节约集约,激发存量用地活力。吹响“向存量要未来”的号角,黄埔以“腾笼换鸟”的气魄再造产业新生态。制定差异化用地政策,逐步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推进落后产能提质增效,引入高附加值项目。创新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效率,鼓励“工业上楼”,持续推进存量土地立体开发,引导功能用途互利的建设用地类型混合布置、空间共享。
宝盈大道摩天工坊
产城融合,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当就业中心毗邻公服中心,当创新走廊串联起智慧社区,黄埔区正持续探索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科产融合新路径,着力打造科创活跃、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城市田园创新创业高地。
未来,黄埔区将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坚决扛起“经济大区真正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先行先试、作出示范,着力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主动在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找准坐标、当好领衔,切实将“三城一岛”打造成为广州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挺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区规自局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区规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