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花似火如炬,英雄城全城“红”动。回首刚刚过去的火红三月,一朵英雄花燃动一座英雄城,奏响春日激昂赞歌,汇聚炽热前行豪情。广州围绕“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中心工作,组织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搭建起共建共享的全社会参与大平台,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以英雄精神赋能城市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奋进伟力,为全运盛会凝聚全城热情、昂扬活力。
4月2日下午,“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总结分享会将举行。“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领导、核心场馆主要负责同志、活动特邀嘉宾等近百人齐聚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共同回顾火红三月一幕幕精彩瞬间,分享活动成果,畅谈感想体会。
记者从总结分享会现场获悉,过去一个月以来全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共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2万余场次,线上线下近9000万人次参与,全媒体报道2.6万篇稿件,阅读量数亿人次。
铭记历史 传承英雄精神
红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更是凝聚人心的时代强音。系列活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深入挖掘广州丰厚的红色底蕴,让革命历史从书本、场馆走向生活大众,让英雄故事焕发新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精神动能。
“全市各红色文化场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形式、联动多方,推出了一系列形式鲜活、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涵盖‘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11个板块。”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革命文物处处长伍向阳介绍,今年各红色文化场馆的活动呈现三大特点,其一,参与人次创新高。局属5个博物馆(含下属单位)累计举办活动超160场。农讲所纪念馆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游客量同比增长17.4%;其二,覆盖面广,惠及多年龄段群体。研学、辩论赛、短剧大赛等形式,覆盖全市20多所中小学,超1.5万名学生参与。木棉生活节、露天电影等活动吸引数万市民打卡,实现“博物馆走进生活”;其三,传播力强,红色IP深入人心。例如,第二届“镇海楼杯”辩论赛线上直播观看达20万人次。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追忆百年工运初心,铭记百年工运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英雄精神,汲取奋斗力量。市总工会宣传教育与网络工作部部长陈昉介绍,3月3日,英雄花开英雄城 红色工运启羊城“羊城职工大思政课”暨2025红色工运之旅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正式启动。活动通过沉浸式展演、移动思政课堂等创新形式,串联起广州工运历史脉络,为职工群众打造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参与感的职工大思政课。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这个红色工运地标为主阵地,开展“红棉舞台”“红棉诗会”“红棉悦读”“红棉学堂”等板块20次特色活动,吸引参观人数3500人。
英雄不朽,浩气长存。铺开广州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越秀是格外亮眼的一抹“红”。让木棉年年开,精神代代传,越秀“答卷”提供了有益探索、积累了鲜活经验。越秀区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科副科长翟晓雪介绍,近些年,越秀让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带动街区品质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向“融”而新,借力数字化、智能化,为老资源融入新场景、新服务、新体验,在新与老的碰撞交融中激发活力变量,做足创新文章。以文德楼为例,其被打造为“家门口的红色课堂”,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就是一个生动样本。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对象就是青少年,他们更需要红色文化去浇灌爱国情怀,去铸魂育人。今年3月,越秀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三馆”联动研学,组织中小学校在核心场馆开展红棉舞台演出、主题宣讲、志愿讲解。连续三年擦亮“研学越秀红 共享好时光”红色研学季品牌,打造推出“越寻足迹红”“越品经典红”等 10大活动板块,举办研学营、红色文创、阅读、志愿服务、红色市集、文艺展演等千场活动。
赓续文脉 塑造城市品格
以花为媒赓续文脉,艺术赋能塑造城市品格。系列活动通过挖掘、创作、展示与红棉相关的文艺作品,推动城市生态与红色人文对话交织,将英雄花的伟岸风姿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渗入群众文化生活,共同书写“红色岭南”的独特篇章。
木棉灼灼续薪火,英雄灿灿耀新篇。在“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中,市林业园林局以红棉花开英雄精神为引领,以绿美广州生态美景为载体,创新构建“红色文化+生态美学”融合模式,围绕“种红棉、赏红棉、颂红棉、学红棉”四大板块,在白云山、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市儿童公园、海珠广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核心场馆,开展了97项共300余场次系列活动,邀请市民朋友一起种红棉为广州植绿添美,赏红棉领略生态之美,颂红棉品读英雄风骨,学红棉感悟红色精神。市林业园林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干部)詹宇扬介绍,“我们将3月份的活动总结为,生态花、文化花、科学花、希望花,让市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认识、了解、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科学内涵,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薪火传承”,市林业园林系统通过生态、文化、科学、希望四维赋能,构建“可观、可感、可学、可传”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让木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传承之美”“创新之力”“发展之志”,为广州英雄城红色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阳春三月,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全市30个核心文化场馆之一,以“红棉舞台”为依托,共同举办系列活动20余场,其中大型活动8场,线下惠及群众7万余人次。广州市文化馆活动演艺部部长陈华表示,广州市文化馆坚持用红色文化作品浸润人心,坚持用红色文化作为创作作品的根源,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广州市文化馆公益惠民品牌活动“穗群星”,广泛吸纳文艺人才参与创作表演,丰富节目形式与内容,联动园区内公共空间,实现文化惠民“看得见,演得上”,让市民在观演艺术共创中激发兴趣、施展才华、在艺术熏陶中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硕果。秉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宗旨,广州市文化馆将着力打造“市民文化客厅”,推动红色文化从“活起来”向“火起来”“潮起来”跃升。
跨界融合 澎湃发展动能
在英雄花开处,寻找国防教育“向新”之路。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主任周宝祯介绍,“我们紧扣‘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主题,聚焦国防教育和红色文化双向发力,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表达,采用文武结合的方式,走出‘非遗体验+科技赋能+主题研学+艺术展演+N’国防教育实效路径,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以创新之势频出‘硬招儿’,掀起国防教育热潮。”立足于国防教育事业这条“主赛道”,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以红色文化为内核,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激发潜在的创新优势,以“破圈思维”精心铺排一系列内涵丰富、亮点纷呈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话剧《陈复》导演赵国栋分享了广州市“红棉剧说”系列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与未来规划。他表示,“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城市文脉’为使命,探索出一条‘以剧载史、以赛育人、以创促新’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在短剧及剧目创演领域,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标准。例如,《大岭山上的英雄花》《最好的榜样》等短剧,根据真实红色故事创编,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以核心IP《陈复》系列为例,通过“短剧+快闪+舞台大戏”的三维呈现,演出多场,覆盖全市11个区及3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线上线下观众超50万人次。话剧《陈复》成为红色经典,经历了几次的版本迭代,成为彰显广州红色精神的文艺名片,在创作过程中,历经10余次专家论证、30余稿剧本打磨,今年3月推出的2.0及3.0版本话剧《陈复》,以五幕大戏的全新形态公演8场,场场座无虚席。为激活红色文化的青春表达,创新推出首届青少年短剧大赛,吸引近千部作品参赛,覆盖中小学生、大学生及社会青年群体。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贾政 通讯员 穗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贾政 通讯员 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