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薪火相传
融合保护与利用
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
修缮保护类建筑文化遗产
提升公共空间风貌
增强街区文化氛围
……
当前,荔湾区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中。通过精细化改造和升级,街区将在保留并传承大街丰富历史人文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街区宜居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活品质的美好空间。
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西接宝华路,北接何家祠道-田料古道,东邻康王中路,南临长寿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11.9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3.1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5.11公顷,一般微改造区域3.67公顷。
项目覆盖逢源街道耀华、源胜、泰兴三个社区,主要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功能活化三大方面展开。对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空间、绿地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等进行整体保护与完善优化。对区域内各处区级登记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一户一策进行保护修缮。与此同时,对街区内公房进行修缮后活化利用,连片统筹区域文商旅资源,以点带面激发片区活力。
修缮保护类建筑文化遗产,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耀华大街原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辟的宝华西关大屋住宅区的一部分,是广州市保存完好、整齐并具一定规模的西关传统民居街区。街内现存最早的住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余多为清末民初所建。趟栊、木大门、短脚门、青砖石脚……不少西关式的建筑元素至今仍可以在耀华大街见到。耀华大街相连各式民居:两开间(一正一偏)、单间、青云巷、金字瓦面结构的建筑仍存,更多是西关式的小洋房。这条全长仅110米的古街巷,保留有多间西关民居,足以代表19世纪至20世纪这200年间,西关居屋的多样性和固有特色。
其中,耀华大街1、3号是西关传统明字间大屋的近代变体,传统的水磨青砖墙、趟栊门结合简洁的早期现代风格的别墅设计,是传统西关大屋与近代民居混合体的典型代表。耀华大街30号曾为蔡廷锴、黄咏雩、清代广州花纱布业巨头蔡氏家族等多位名人旧居。耀华大街12号则是一座西关竹筒屋特色的二层楼宇,这里曾为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是广州首家非营利的为市内长者提供休闲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据悉,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涉及不可移动文物1处——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历史建筑20处;传统风貌建筑15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5处;涉及8条一类传统街巷,5条二类传统街巷。历史环境要素包括5处巷门、21条麻石板街巷、1条历史水系。
在微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尤为注重保护和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主要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建筑、麻石街巷及修缮和维护,保持其独特风貌,包括修复外立面、特色门窗、特色构件等。通过修缮工作,重现西关非遗文化场景,为历史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增强公共空间品质,增强街区文化氛围
耀华大街雅静清幽,古风古韵,时间赋予了老街巷厚重的人文气息。众多名人曾在此居住,包括抗日名将蔡廷锴、粤剧名伶白玉堂、南海横江名门黄咏雩、画家黄中如、黄中羊等知名人士。他们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还是西关地区红色革命的重要见证地。1927年4月,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保生产院”(今大笪地旧址)住院休养。1943年,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在耀华东街49号民居组织成立临时省委。
如今,街区仍然遗存着浓郁的西关风情、粤曲私伙局传统和亲密的邻里关系。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居民和游客能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传承,项目团队在街区入口门户大笪地广场设置供居民及游客休憩、活动的场所,并打造绿植空间,提升街区整体美观程度。此外,广场巧妙融入地刻艺术,将“耀华大街”“刘王花坞”“大笪地”“观音街”等具有街区代表性的地方名、历史遗迹和地方传说生动展现,增强公共空间品质和利用率同时,展示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展现人文氛围。
此外,何家祠道木棉广场的公共空间提升,也充分体现岭南特色。项目对原有的清风亭和廊架进行修复,并对广场铺地全面整治,增设造型艺术灯。新打造的木棉树下休闲空间,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的聚会场所,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与文化氛围。作为街区主要轴线,耀华大街和耀华西街新设立的牌坊彰显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街区的重要文化符号,吸引更多居民游客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
在宜居性方面,改造团队为提升街巷空间品质,美化城市环境,项目通过对通信线路、有线电视线路通过预埋管道和线槽进行下地或入线槽整治,对内街巷两侧的强电线规整拉直。
在维护管养方面,逢源街道推进全域化治理试点,在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引入“微管家”,在片区开展“六乱”整治、装修工程管理、日常安全巡查等工作,精准解决辖区群众诉求,持续提升民生质量、增进民生福祉。
荔湾区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程的精细化推进,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更是对现代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接下来,荔湾区将继续致力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工作,让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同时,还将不断提升街区宜居性和文化氛围,让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街区环境。
【记者 陈丹婷】
【编辑 陈爽】
信息及图片来源 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