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的血脉,人车物在“血脉”中流动不断输送活力。如何保证血脉畅通,人车物正常流动?在夜以继日的道路养护工作中,市道路事务中心不断优化举措,近年来更是通过科技加持道路养护的监管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维护“血脉”康健。
在中心的指挥室,一块大屏幕可以看到其管辖的180多公里道路情况,哪条路路面有病害需及时养护,哪条路路况受影响需进行勘探,雨天又有哪个路段发生水浸……都可“一屏”掌握。近日,记者走进市道路事务中心专访相关负责人,了解道路养护如何与时俱进,“由内而外”确保道路通畅安全。
“车巡”替代“人巡”,路面病害无处“藏”
对路况的全面了解、对隐患的及时排查,离不开“N”合一系统的护航。其中N是道路养护、塌陷风险评估、水位监测等系统,像为道路安上了“监护仪”,多维度监测道路“健康”。
对于市道路事务中心技术保障部门的工程师姚奕毅来说,近年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养护工作由劳动密集型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就道路养护业务而言,传统做法是靠养护人员巡路或者市民反馈,从而发现哪里有坑槽、裂缝等路面病害。一名养护人员开车行驶在所辖道路,另一位养护人员用双眼寻找病害,并拍照留存。“180公里是按道路长度来算,如果一条路算上车道,公里数就是成倍增加,靠人巡完全部的路需要半个月时间。”姚奕毅说,传统巡路不仅耗时费力,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快车道的路况也难以探清。
如何既能提高效率又加强对路面的探查?是否有工具可以替代人眼?随着问题的提出,市道路事务中心不断探索,通过建立智能巡检系统,并联动智能巡检车,从前端发现路面病害到终端解决病害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升级。
姚奕毅打开智能巡检系统向记者展示,系统中记录来自智能巡检车自动识别到的一条条路面病害记录,具体到道路名称、管理部门、告警类型和处理状态。“智能巡检车在路面行驶时速可达五六十公里,车辆开过,车内的摄像头就会对周边路面状况进行识别,如果有病害,还会具体到病害的类型,并自动生成记录,反馈到系统中。”姚奕毅告诉记者,市道路事务中心负责中心区的市管城市道路路况巡查监管,运用智能巡检车3天就可以巡完管辖范围的道路。不仅效率提升了,识别病害的精准度也大幅提高——在传统“人巡”模式下,受车速和车流的影响,是很难发现病害并进行拍照。
同时,姚奕毅说,智能巡检车识别出病害并拍照上传系统后,养护人员会根据照片进行确认。“像一些水坑或者已经补好的坑槽会因为光线作用被智能巡检车误认为是病害,而一些麻面(路面粗糙不影响行车安全)也会被识别出来,这时候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进行甄别。”姚奕毅告诉记者,在智能巡检系统中还可以看到病害的处理进展,巡查员确认后是否对病害进行维修,维修后有无查验等。同时系统根据面积、深度、影响情况对病害进行分级,根据级别不同设置告警时间。“对于范围较大的坑槽等高级别的病害,会每天进行告警,提醒养护人员尽快处理;而一些不影响行车安全的裂缝可能是四五天或者一周再进行二次告警。”姚奕毅说。
被动转为主动,“算出”道路风险等级
不仅路面状况要时刻关注,路内“健康”也不容忽视。广州地质构造复杂,淤泥层、岩溶地质均有分布,一些路段受地下管道、施工影响,容易出现中空层,从而存在塌陷的风险。
如何防患于未然,广州市城市道路塌陷风险分析评估系统应运而生(下简称塌陷评估系统)。“塌陷评估系统是根据具体路段地下施工、管网等数据综合分析研判,从理论上得出道路塌陷的可能性。”姚奕毅说。记者看到,塌陷评估系统中显示中心管养的城市“大动脉”包括东风路、机场路在内的“五横三纵”,并标注上不同颜色显示道路风险不同等级。
如何评估道路风险等级?是算出来的。姚奕毅表示,通过指标构建和数据接入得出风险等级。简单地说,相当于建立一个算法,再将相关数据填入,通过多次评估,最后“计算”出一个结果:“例如数据包括邻近管线情况、地下病害体数据、地质数据、在建工程数据等,多维接入数据后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果等级进行初评估。”
在初评估后如果风险等级高会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姚奕毅进一步介绍称:“包括用雷达对路面进行探测,类似于我们做B超,而一些风险评估等级较高的路段则需要上‘内窥镜’,相当于我们做肠胃镜,看得更清楚更直观。此外,还会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沉降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换算成得分,再输入算法,进行道路风险的重新评估,再根据评估情况再去采取举措。”
姚奕毅说,“今年,我们曾发现白云一处道路经系统评估存在较高道路风险,需要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测。工作人员到达该路段后,在路面进行打洞,随后放入‘内窥镜’,结果发现该路段下方已形成空洞。我们当时立即处置,向空洞内灌入泥浆,将空洞填实,排除隐患。”
受施工或管道影响,地下状态可能随时发生改变,因此风险评估也是动态进行。“我们每周都会进行评估,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数据对道路的健康情况进行‘把脉’,得出一个初步的结果。再看后续是否需要一些检查手段介入,对道路进行‘看诊’。”姚奕毅告诉记者,风险评估系统让对道路塌陷由发生后的被动处理向发生前的主动预防去转变,同时可以集中人力对风险等级高的路段进行定期巡查,降低风险等级低路段的巡查密度,实现效率最大化。
更快更准确,水浸点位24小时监控
除了日常养护和风险预防,如遇上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道路安全如何保障?此时,水浸监控系统便派上了用场。记者了解到,市道路事务中心根据梳理出的水浸点清单,连接各点位附近的监控视频,对水浸点进行全方位24小时监控。“一旦水位超过预警线,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并且根据水位情况自动编辑短信,发送到相关责任人的手机。”姚奕毅展示预警短信的内容,其中有“石化路隧道,石化隧道西水尺3出现低水位告警,请核实处理”“科珠路隧道北水尺2水浸告警状态由低位告警转为正常”等信息。
同时,系统会存在洒水车经过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误报,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实时画面可对现场情况进行核实。“系统的运用可以让我们更及时发现水浸,更快采取相应举措进行处置。”姚奕毅说。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
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