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一首《广州竹枝词》,道出了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繁盛。
说到广州外贸的“威水史”,便绕不开大名鼎鼎的广州十三行,如今,这段故事就藏在广州文化公园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所在区域正是三百多年前十三行商馆区的遗址。从1757年到1842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因此,十三行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博物馆沙盘中的十三行商馆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清政府限定的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也拉开了十三行辉煌的序幕。粤海关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还为宫廷采办了很多前所未见的西洋奇珍异宝,广州由此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丝、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十三行行商中,潘家、卢家、伍家、叶家四大行商最为出名。伍家的代表人物伍秉鉴,当时更被誉为“世界首富”,掌管的商行怡和行实力雄厚。伍秉鉴商业眼光长远,除国内贸易,还投资美国的铁路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获得了大量收益。他对外宣布的私人财产有2600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50多亿元,收入是清政府的一半,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十三行的商人如何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呢?当时广州坊间流行一种特别的语言,称作“广州英语”,是用粤语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而形成的。博物馆展板展示的“广州英语对话”中,第一句是中国人在跟外国人打招呼:请请,您好,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了。(Chin-chin, how you do, long time my no hab see you.)其中,“请请”(Chin-chin)“油”(you)“都”(do)都是粤语发音。虽然这种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但在当时已经足够十三行商人用来与外国商人做买卖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广彩瓷、珐琅、广绣、广式家具、牙雕、通草画、银器等众多外销工艺精品,诉说着那段辉煌历史。
博物馆一楼中心,有一件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广彩瓷器——“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在碗的中心有年份“1757”——1757年正是清政府保留广州作为唯一对欧美通商口岸、拉开十三行辉煌序幕的时候。广彩瓷器在当时属于热销商品,很多外国人会来广州订购广彩瓷器。这件广彩瓷就是当时外国商人抵达广州后私人订制的纪念品,碗内有英文写着“亲爱的伊丽莎白”。
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碗内
通草画被称为“广州明信片”,也是当时西方人非常喜爱的纪念品。通草的茎髓是白色的,经过切割、摊开后变成通草纸,晒干之后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颜色画上去不会晕染开,立体感非常强。
通草画、通草纸、通草茎髓
18世纪前后,广州生产的外销扇风靡欧美,欧洲上流社会的贵妇、少女们都竞相以手执极具东方情趣的精巧扇子为时尚,甚至利用扇子作为社交场合的道具,形成了一套流行于西方的扇语。如左手拿着扇子放在脸前慢慢扇动,是“想认识你”的意思。
外销扇展区
参观小贴士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
交通:地铁6、8号线文化公园站A、B出口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除法定节假日外逢周一闭馆
免费讲解:10:00、15:00(现场到服务中心报名)
门票:免费
周边游玩:广州文化公园、粤海关博物馆、邮政博物馆、沙面等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实习生:蔡任栋
协助/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鸣谢:广州十三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