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上新”、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高等学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广州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加速扩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将教育的温度通过一项项具体举措传递给每个家庭,绘就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图景,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才在南粤乘风破浪的底气。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近年来,广州开足马力新建学校和校区,学位供给跑出“加速度”。2024年广州校园“上新”,全市新开办51所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含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92万座。一批学校因地制宜、创新设计,依托集团化办学发挥片区教育品牌优势,实现“新建学校开办即优校”。例如,广州开元学校西校区创新设计出内外融通的“阳光教室”,每一层教室直通运动场,让孩子们在开阔空间中尽情奔跑跳跃;海珠区宝玉直实验第二小学依托名校教育集团,以优质师资、特色课程达成“小而美”。各所学校呈现出“优质均衡、百花争艳”良性竞争、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推动孩子们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
在华师附小,同学们课间走出教室、拥抱阳光、快乐活动,尽情“撒欢”。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同样启动“扩优提质”快进键。2024年,广州高中学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9所新开办高中学校(校区)迎来首批新生,全市新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10107个,共计80416个,占中考报名人数62.18%,较2023年提升4个百分点,为近五年之最;在5个区的5所区属公办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首批招生1100名,为孩子们铺就更宽广的求学之路。
今年广州再次提出,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6万座、普通高中学位1万座,大力推动市六中花都校区等新学校(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
为技能人才提供沃土
在穗各级各类职业学校161所、在校生89.32万人……广州职业教育办学体量在全国各大城市名列前茅,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社会认可度稳居全省前列。此前广州科教城项目一期建设顺利完成,占地面积10.79平方公里,总投资344亿,目前12所职业学校约10万学生已完成入驻,广州职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再上新台阶,为技能型人才发展成才提供沃土。
近几年,广州本地生源报读本市中职学校占比、中职学校统一投档完成率都有大幅提升。2024年,广州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96.43%,其中升学率64.68%,较上年度提升1.2%,486名中职学生升入本科。
广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对社会的“吸引力”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目前,广州中、高职学校专业已100%对接市21条重点产业链。近三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对接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新设专业49个;持续推动建设20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3个省“双精准”示范专业。全市已立项建设9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布局建设4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医药卫生等技能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的产业领域,开展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计划完成率和报到率均达到100%。
2025年广州职业教育继续阔步向前。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的“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已通过省级评估,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零”的突破。广州将继续打造职业教育培优工程,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搭建更多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确保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前行。
高等教育实力攀升
科教产联动促进产业升级
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高校,每年吸引着莘莘学子报考。截至2024年10月,广州地区普通高校84所,院校数量全国第二;在校生164.2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占全省在校生的58.4%。其中市属普通高校12所,全日制在校生约14.8万。广州共有7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9所高校(高职院校)进入“双高计划”建设。15所高校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143个,其中前1‰学科25个,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稳居全省前列。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设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朝着打造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高水平创新人才聚集地这一目标迈进,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的创新实验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打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的重要一环。广州将着力构建科教产联动的技术攻关机制,发挥评价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多元化支持手段的作用,引导高校聚焦前沿技术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丰富高质量成果源头供给;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同时,聚焦服务对接工作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市校“双向奔赴”,支持高校参与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环高校创新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同时,广州将着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制度,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
聚焦人才培养,服务战略需求,广州将以教育开放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持续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推动高等教育差异化、特色化、高水平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高等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欣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