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人】程焕文,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各种新型的文化空间、文化设施出现在家门口;精彩纷呈的文化展演让人目不暇接;新颖有趣的群文活动接连涌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如春雨般滋润着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和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精神面貌也愈加美好。
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城乡
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个城市的文化高度,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代表的是我们广东省的文化的厚度。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我们在硬件建设上面,比发达国家的水平,应该说,超出了很多,不是超出了一点。我们各个城市的这些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最近一二十年来,我们所有的这些建设,水平的确是很高,一个比一个建得漂亮,一个比一个建得大。过去我们是在学西方,跟他们的潮流,今天我们是在引领潮流。
我们看到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这五个城市,在新的文化地标建设上面是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从广州市来看,我们看到新中轴线上,在珠江以北,我们可以看得到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粤剧院;珠江以南,有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还有广州市文化馆,这些是新的城市地标。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它实际上是三馆合一的。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它对于所在区域的民众来说,第一个感觉是增强他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当然,这种自豪自信它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是来自于(观众)他能够进入到馆中。大家看到的广东的公共文化设施,它都是免费的。所有的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这些世界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本身就给他增添了很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广州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在全国的城市图书馆中间,它是最大的。它每天的进馆的人数,量也是最大的。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它进馆的人数,一天达到了五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它实际上反映着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真正让市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大家带来的文化成果。
我们看到的,县级以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年做得非常快,覆盖率从过去的百分之十几,到现在的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有的区域达到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应该说这个成就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看到今天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基本上遍及到我们珠江三角洲各个社区甚至到各个村。我们看到的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它不仅仅是完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15分钟的文化圈或者一公里的文化圈,实际上,它把它所在最基层的服务点延伸到了家庭,就是延伸到了这个网络的最末端。
我们看到的这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相应的各个社区中间的这些文化设施,它已经成了我们民众的生活中间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民众的生活中间去了。应该说,我们今天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公共文化服务·引领潮流
平等、免费、开放、共享,这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是从广东这里开始率先开始实践,一直到影响到全国。我们今天来看这八个字,觉得它好像很平常,其实在党的十八大以前,甚至更往前走一点,这八个字是开风气之先的,引领着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理念潮流。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最近这几年来,广州市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个创新。这个共同体,它把公共文化的主管机构和公共文化部门过去的单一作为,变成了政府多个部门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的力量来做。这样来做的话,就把我们以前的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高到新的一个高度,使得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变成了一个全社会的事情。
国家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新的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体验场景。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给民众的这种体验最真切,也是最先进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还有图书馆,比如说VR、元宇宙的这些体验,它有很多的体验空间。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机器人的这些东西,在所有的新的文化空间中都已经司空见惯。现在有数智人可以回答你的各种问题,广东在这方面走得蛮前面的。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的文化率先进入到智能化的时代,所以这些场景我觉得对民众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宣传与信息部负责人 蔡思明:
数字化服务也是我们馆要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我们馆内也是有一个数字文化体验厅,它也是通过和一些文化科技企业来合作。目前推出的项目有智能钢琴,数字书法等等,群众也可以直接在里面进行体验。目前,我们的数字文化厅是比较受小朋友关注的,平时的开放日,在里面体验的小朋友非常的多。当然我们也在计划要有更多的一些数字体验类、互动类的一些产品,这方面我们还在努力。
群众文化·欣欣向荣
公共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土生土长,民众自发的。在我们有限的公共文化人力的情况下,去极力地扶持、鼓励、引导群众文化,我觉得这个方面广东做得非常好,所以在广东,我们看到群众文化的类型非常多,我们非遗的东西,民俗的东西也非常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赛龙舟整个三角洲都有了,舞狮子、醒狮,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城市也不一样。
群众文化,它有它的生命力,生命力就在它本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政府给你提供各种各样的资金的、精神的、物质方面的鼓励,就可以使我们的群众的文化活动,它向着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带动了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一个合力。
群众文化,我们应该说它主要是民众的,自发的;公共文化是政府提供的。一个是保障权利的,一个是它自己起来的,两者中间去很好地融合?我觉得这个中间的融合的点,就在于我们说的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馆,它在完成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美育。民众的美的素质、美的素养、美的技能提高了,它也反过来有带动甚至提高群众文化的水准。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宣传与信息部负责人 蔡思明: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也是我们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美育学校。这些年,我们广州市文化馆其实是在积极做大做强我们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打造一个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除了这方面,我们文化馆也是通过这种社会力量参与,会引入一些高品质的群众文化展演,我们都会以惠民派票的方式免费提供给我们的群众,让他们参与进来。
文化本身它就是一个浸润、熏陶、春风化雨的过程,不是说我听了一场音乐会,我就一下子这个素质变得很高了,所以它是一个长久的事业。作为一个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来说,我们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眼光,要看得很远。我是为我的子孙,为我的后代、我们的整个民族,它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去做这个公共文化,而不能说看到一个很短期的效益,好像我做了这个东西,搞了一点活动,搞了一个项目,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过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期间,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在全国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在后面的十年、二十年,广东的文化要继续保持这个示范引领的作用,我觉得要做的可能还是进一步地深化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首先在理念上面,我们进一步怎么样去创新,在体制机制上面怎么去创新,在技术和方法上面怎么去创新,我相信广东在这方面,大家还会继续保持着领先的优势,广东在未来会继续引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的潮流。
总策划:侯小军
总监制:金强
统筹:王萍 江海燕
编导:周存 檀子信(实习生)
摄制:罗文琛 余展雯
视频校对:陈学德
美编:林若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