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总爱引领和接受潮流。在赚钱方面,他们也展现出了独特嗅觉,善于挖掘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消费需求。(1月2日《解放日报》)
提及灵活就业,你会想到什么?在传统观念里,这好像总是与收入不稳定、人员流动性高、没有固定劳动关系等形容相关联。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多样化就业:借助社交媒体搭建社群拓展传统向导业务,在摆摊市集开创个人品牌,将喜欢撸猫遛狗的爱好转化为宠物托管副业……在多元领域探索,这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寻求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创新方式。
剖析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已经饱和的成熟市场中寻求突破,还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精准把握消费者多元、个性的需求都至关重要。举例来说,近年来,“替身经济”蓬勃兴起。代拼手工、代炒菜、游戏“代肝”等便利服务持续升温。其背后,正是花钱买时间、买服务的新型供需关系。敏锐抓住这种新需求,促进产业和服务升级,实现供需的“无缝对接”,既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还能促使产业创新与消费挖潜形成良性互动。同理,更丰富的情绪价值、更好的体验感、更智能的消费场景等,都能成为发掘消费新亮点、打开新市场的动力。
在就业新形态、消费新模式涌现之际,问题亦随之而来。新领域涌入大量个体从业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新开发的平台或小程序存在权责模糊地带,发生意外或纠纷很难调解……诸多乱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也不利于新兴市场的发展。要让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念得更久、更好,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发力,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广州日报评论员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