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产业风向标”,如火如荼进行中的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人工智能关注度又一次“爆了”。
英伟达率先丢出“王炸”,发布GeForce RTX 50系列GPU;作为端侧 AI 应用的焦点,索尼、TCL等巨头展出AI 眼镜,成为展会“C位”;从智能座舱到飞行汽车,各大车企也纷纷在AI上下功夫……
这无疑预示着,2025年,人工智能依旧会是“顶流”,并且被业内认为是AI终端应用爆发元年。
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认为是AI应用元年。Sora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内容生成从文本内容生成跃升至多模态内容生成;Blackwell芯片火热,到2024年10月都已售罄;人工智能专家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正如“AI教父”杰弗里·辛顿所言,AI的影响力将媲美工业革命。
过去一年,在广东,人工智能也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工厂纷纷装上“智慧大脑”,空中智驾时代已然来临,无人驾驶出租车说走就走。
“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在这里,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机遇。”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表示。
人工智能在广东还能怎么“+”?大湾区又如何紧抓“独一无二”的机遇?
政策将是关键变量
通过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孕育新增长点,广东做好了准备。
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为人类首次进行脑机接口芯片植入;广州琶洲实验室的“脑机AI智慧病房”,让肢体障碍患者“眨眨眼”就能“自主翻身”。
谷歌旗下的Waymo提供了超过400万次完全自动驾驶服务;掏出手机点开出行平台,“丝滑”打到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广州南沙区已经成为出行日常。
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选择将AI功能作为新机型核心卖点;粤产手机品牌亦不示弱,vivo“蓝心大模型”、OPPO“AndesGPT”、荣耀“魔法大模型”等先后出炉。
对于人工智能,广东的野心和决心一直都很大——目标是打造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我国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美国白宫首设AI与加密货币主管,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韩国国会通过《AI框架法案》……过去一年,各国动作频频,可见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政策将是关键变量。
去年5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
庞大的市场主体规模,也为广东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截至2024年10月31日,广东地区人工智能组织机构以近28万户的规模领跑全国,占据全国总量的14.7%。
在广东,企业和政策协同发力带来的势能,通过三组数据可以说明——
看区域布局,广东已创建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先导区的省份。广东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
看产业布局,广东已形成从基础支撑到关键技术再到行业应用的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广东已发布64个大模型,大模型数量居全国第二。在基础层,华为、腾讯、云天励飞等龙头企业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看人才储备,数据显示,目前,广东有27所本专科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83所本专科学校和21所中职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每年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近2万人;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职称参评人数超1000人,同比增长78%。
“微笑曲线”正在被拉平
“中国制造的数智化改造,或许也会变革‘设计—销售’两端拉高微笑曲线的传统观念,微笑曲线或许会变得平缓,让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汗水变得更有含金量。”致景科技副总裁管瑞峰颇有感触。
正如他所期待的,生产线上,人工智能正成为新型工业化的“聪明大脑”,与广东的高端制造业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在比亚迪汽车生产线,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正在接受搬运实训。只见它穿梭于总装车间,在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调下,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和工业移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默契配合执行任务。
“Walker S1第一阶段实训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效率提升1倍,稳定性提升30%。相关优化还在持续,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近日,优必选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外,Walker S已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目前正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过去一年,优必选率先在知名汽车工厂开展人形机器人实训,已经与东风柳汽、奥迪一汽、比亚迪等多家车企以及富士康、顺丰等多家3C、物流领域知名企业合作,是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放眼全球,“AI+制造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美国加大机器人部署力度;德国成立“欧洲数据中心”,将为AI模型训练提供工业等行业数据支持;新加坡将启动制造业人工智能卓越中心……
“美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技术研发,中国的优势则是产业化。”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崟认为,中国需要双轮驱动,一方面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来倒逼人工智能的进步,而这正是广东的强项。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化最可能发生在哪里?肯定在广东。”张崟看来,广东产业基础雄厚、数据资源富集、应用场景丰富,为AI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广东作为工业大省,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和每2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辆(台)“广东造”……
广东为AI提供海量工业应用场景的同时,AI也加速在工业场景中落地生根,不断驱动工业体系升级。
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AI大脑”深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不仅让单个工厂实现效益最大化,也可以让订单流转到最适合生产的企业。高效、绿色、智慧的生态系统,让“小作坊”也能产生大价值。
比如,利用致景科技的“Fashion Mind”智能设计系统,输入关键词,4秒钟就可以get4张设计图;找布不再需要花几天时间翻仓库,用“对布机器人”2分钟就能搞定;“经验+算法”形成的智能中枢稳如“老师傅”,能让染整工艺的一次性成功率提高20%左右……
“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是AI赋能新型工业化。”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看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抢抓机遇强链补链延链
“目前,广东大模型应用存在蹭热度、同质化等问题。”据张崟观察,很多厂商并没有深入挖掘企业用户需求,只是将大模型与传统AI模型进行简单替换,或者在低价值场景应用大模型,难以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行至2025年,AI依然是顶流。如何推动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AI与产业同频共振?
以AI数字人为例,趣丸科技AI事业部商务运营总监邓殷表示,要想在更多细分场景得到应用,需要更多数据的开放,“目前我们把自研的MaskGCT大模型开源给了直播、教育等不同行业的企业,目的是希望尽可能通过应用的规模化,反哺到大模型能力的迭代,形成‘越用越好用’的正循环。”
张崟建议,广东一方面要鼓励大模型团队找准行业或场景数据优势错位发展,探索大模型商业化模式和产业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医疗、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大模型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性能和效果。
除了应用场景的拓展,广东如何让人工智能“+”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方面,抢抓“AI+”机遇强链补链延链。“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仍存在累积效应、锁定效应、生态效应三大壁垒,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软件,让制造全过程实现具身智能,大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决策效率和水平,给制造业带来系统性变革。
另一方面,培养更多“AI+”创新人才。“每一个研发人才的背后,都需要三倍量的应用型人才来支撑,尤其在人工智能的训练、安装、调试、测试、保养等环节,对工程师的需求供不应求。”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钟亮认为,广东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沿阵地,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全球最大技术专业组织IEEE近期发布的《2025年及以后的技术影响》研究报告,对来自巴西、中国、印度、英国和美国的355名技术领导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AI技术将成为2025年最具影响力的技术领域,这也是该领域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向AI大模型提出了这个问题。它回答了诸如人工智能体将彻底改变工作方式、测试与定制将成为构建AI的关键、AI将加速科学突破等方面。
但在答案的最后,它说,“让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这被科技温柔改写的生活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故事。”
南方+记者 曾良科 昌道励 许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