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因海而强。海工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建设、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海上新广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月16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来自环境资源界的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华南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勇现场为推动“海上新广东”取得新突破建言献策。
海工装备是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
制造业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近年来,广东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为核心的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与其他海洋经济产业相比,海工装备产业具有产品价值高、辐射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点,但由于资金门槛高、技术难度大、生产周期长,2023年全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115.3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0.61%。
为此,他建议,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海工装备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专项研发资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聚焦深海探测、高端海洋工程船舶动力系统等关键领域,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双翼,加强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海工装备产业新辉煌。
坚持融合共进,他建议,建立产业配套服务平台,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与多产业融合共生。“实现装备制造与海洋经济产业链的资源共享、相互支撑,携手科研、金融、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的大型国企和头部机构,以示范项目引领,孵化新技术产业,升级产业体系,铸就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坚持绿色先行,他建议,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支持力度,为海洋工程注入清新活力。积极推广绿色能源在海工装备上的应用,广泛推行海工装备绿色建造技术,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海工装备产业绘就生态画卷,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坚持前沿布局,他还提出,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大数据、5G、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同时,规划省内水运物流升级,打造新一代珠江航运产业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开启海工装备智慧航运新征程。
加强国际合作,他建议,拓宽远洋“朋友圈”,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广东海工装备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舞台,提升产业国际知名度与竞争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海报/李翔、王紫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