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段游客借助“机械装甲”轻松攀登泰山的视频在网络爆火,视频中来自深圳肯綮科技的“π”外骨骼机器人凭借强大的助力功能,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赛博外挂”。如今,这款在泰山走红的“登山神器”回到了“娘家”深圳南山,2月15日,它正式入驻深圳野生动物园,为游客带来全新游览体验,也为智慧景区建设开拓了新方向,展现出机器人产业与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
火爆泰山的登山外骨骼机器人深圳造
市民惊喜体验:
就像有人抬着我的腿!
深圳野生动物园是城市热门文旅打卡地,占地面积超 60万平方米。以往,游客深度游览往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π”外骨骼机器人的投入应用,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记者看到,在动物园入口广场右侧的体验区,新登场的“游园神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好奇目光。市民左先生穿戴设备后兴奋地分享感受:“感觉特别轻松!上坡像走平地,下坡也毫无压力,就像有人抬着我的腿走路!”
市民在深圳野生动物园兴奋体验“游园神器”
肯綮科技CEO余运波介绍,实验室数据显示,穿戴该设备登山能减少30%的耗氧量,极大减轻身体负担:“上山时它能推着你,让走坡地和平地没多大区别;下山时能控制速度,让膝关节有所缓冲。”
记者观察到,这款自重仅1.8公斤的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精巧。市民用束带将其固定在腰间,通过支撑杆连接腰腿部,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穿戴,随后用手机扫码小程序启动设备,即可轻松开启“外骨骼”助力行走的神奇体验。
据介绍,该外骨骼机器人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伺服驱动控制”与“自学习运动增强 AI 算法”等核心技术,使其能实时感知用户动作,无论是平路行走还是爬坡、下坡,都能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精准动态助力。此外,它还配备高性能电池组,一次充电续航3个多小时,支持行走14公里(约2万步),能满足游客一天的游玩需求。
深圳野生动物园企划部经理助理刘辉表示,目前该外骨骼设备主要投放在园区主干道等平坦区域,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尤其方便了对游园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还提升了园区的高科技含量,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
“赛博外挂”背后:
十年磨一剑的研发之路
2015年,肯綮科技在深圳市南山区成立,作为专注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创业之路可谓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余运波介绍,公司产品每年近10次更新迭代,至今已迭代上百次,才打磨出今年春节爆火的登山外骨骼产品。
“最初,我们想打造全身穿戴的‘钢铁侠’式外骨骼,但逐步做出的产品重达20多公斤,穿戴十分复杂。”他向记者回忆道,“在追求‘大而全’的道路上,我们探索了5年,最终意识到此路不通。后来我们转变思路,用巧劲聚焦轻量化、局部化设计,产品不仅变轻便、成本降低,体验也更好。”
前5年的技术积淀为公司研发轻量化产品的快速“转向”打下了良好基础。2020年,余运波团队正式作出了研发消费级、轻量化产品的战略调整。2021年,“π”外骨骼机器人的“爷爷辈”产品一经推出,便与登山场景一拍即合,于泰山开始试用,经过三年多的持续迭代减重、优化算法,新款产品在今年春节期间在泰山试运营并走红网络。
余运波介绍,有别于医疗级产品,“π”外骨骼机器人可应用于户外登山、老年人行走助力等多种日常生活场景,但如何让产品更轻、更智能仍是研发需要继续突破的两大关键难点。
比如,在轻量化方面,研发团队发现单纯通过替换材料,设备减重效果有限,于是团队凭借自研的专利技术,实现了一个马达完成两个马达的能效,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和重量。
智能化方面同样充满挑战。余运波介绍,有别于人形机器人的AI训练,外骨骼机器人必须紧密贴合和服务于人的运动习惯。而不同体重、身材,尤其是老年人,其走路的习惯、姿态都是各不相同的。为此,产品除AI学习外,还经过了数千人的临床体验数据采集和训练。团队通过不断优化算法,让设备能根据人的细微动作判断行走意图,才能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行走助力。
生产制造:
大湾区供应链助推规模化应用
余运波表示,如今,“π”外骨骼机器人的爆火,不仅为肯綮科技带来发展机遇,也让外骨骼这个冷门行业受到更多关注,让同行们有了更多抱团发展的机会。
老人穿着外骨骼机器人登山
粤港澳大湾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同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产品生产制造涉及的几十家供应商,基本都来自大湾区。”比如,从东莞的塑料开模、广州花都的服装穿戴生产、惠州的整机组装到深圳的研发和品控,大湾区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加速了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快速规模化生产。余运波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表示,今年公司计划量产1万台以上,实现营收大突破,并投入研发新款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大湾区强大的供应链优势,“π”系列机器人的基础版6000多元,高配版不到9000元,其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上万美元产品。这一价格区间能达到更多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加快了产品向大众消费市场渗透的步伐。余运波透露:“大规模量产后,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目前,肯綮科技已与多个景区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在深圳乃至全国更多旅游景区推广其产品和技术。余运波向记者畅想未来,表示公司正思考如何采用更多创新手段赋能本土文旅。例如,利用深圳低空网络优势,在梧桐山等景区借助无人机投送登山设备,实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便捷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有望提升游览体验,还将为智慧文旅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阮元元、王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