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全省首个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 年)》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广东森林覆盖率达53.03%,现存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500种,广东特有野生动植物458种,物种总数居全国前列。
“神奇生物”频频出没,意味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州日报带你一起到广东的秀美山川寻找它们的踪迹。
神奇生物在广东
它们“扎堆”安家落户
或许你还不知道,近年来,有不少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并在广东“安家”。
比如,天上飞的——
作为全国湿地大省,广东丰富的滩涂和森林,为鸟儿提供了栖息的好去处。
2024年,广州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新突破,观测到黑脸琵鹭91只,数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5月,《深圳鸟类名录(2025版)》发布,与上一版相比,深圳新增鸟类记录12种,包括蓝喉蜂虎、彩鹮、中华凤头燕鸥等。
目前,广东省鸟类种类达584种。据监测,2025年广东越冬水鸟约12.9万只,同比增长超15%。白鹇等重要珍稀濒危物种在粤频繁出现。
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的金斑喙凤蝶,仅在我国华南的少数地区有确切记录。
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于2015年、2016年分别记录到1只金斑喙凤蝶,近几年连续开展蝴蝶公里网格全境监测,2023年和2024年三次监测记录到。
9年间,“国蝶”金斑喙凤蝶现身5次。
地上跑的——
“老熟人”穿山甲,这几年也多次出现在广东各地,韶关、河源、茂名、惠州、梅州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萌萌的小灵猫也来繁衍安家。2022年,珠海首次拍到四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的同框影像,三只小灵猫宝宝围绕在一只小灵猫身边。今年,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也首次拍到了小灵猫的影像记录。
2023年,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级国宝”黄腹角雉家族开心出游。
由于数量稀少,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高清影像记录到黄腹角雉幼崽的情况也非常罕见。
水里游的——
“水中熊猫”鼋,是一种古老爬行动物。今年3月,汕头练江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可谓十分惊喜。
还有不少稀有植物的发现,让人大开眼界——
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记录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超6600种,数量居全国前列;记录分布昆虫超1.2万种,居全国之最。
报告显示,广东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隶属于8科8属,如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和杜鹃山茶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5种,隶属于55科85属,如深圳香英兰和博罗红豆。
近两年广东省境内发现的新物种,不少采用地域来命名,如清远薹草、河源堇菜、潮州越橘。
另一边,南粤珍稀紫纹兜兰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誉为“维纳斯的拖鞋”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绝处逢生!
紫纹兜兰是兰科兜兰属植物,其花朵形态独特,唇瓣呈囊状,布满深紫色纹路,宛如艺术品。然而,由于自身繁殖困难、生境破坏及人为盗采等因素,该物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目前,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两个自然种群是现存最大的野生种群。
这些“自然盲盒”的开启,证明岭南大地仍是未被完全读懂的生态史诗。
平均每三天开一个自然盲盒
广东这样做
报告显示,2022-2024年广东累计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包括53种植物、174种动物和106种微生物。2024年新发现的海珠微瓢虫、肇庆德昭藤等物种。
万物竞秀,物种丰富度稳定提升,各种神奇生物在广东上演。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这背后,广东可没少花费力气。
南沙湿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一方面,给野生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
从自然保护地到监测网络的全方位守护
依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广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模式。全省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 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重点保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
另一方面,加大动植物保护力度——
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健全,全省布设542个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覆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2017至2023年维管植物从625种增至835种,鸟类增加15种至89种。
数据背后,是绿水青山的再现。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广东一直在努力。
搞经济搞钱,我们是认真的,
搞生态,我们更是在行的!
统筹:王菁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
海报/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