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鱼,又名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首,也是消费量最大的“国民鱼”。来自南沙的鲜鲩更是国内鲩鱼领“鲜”者,每天有10万斤供应至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记者走进位于南沙的华南地区最大鲩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发现,科技创新让小鲩鱼游出了大产业,在一批批院士博士等技术人员加持下,这里建起了“智慧鱼塘”,开设了育种中心,持续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南沙鲜鲩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网红鱼”,讲述着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一部手机就能喂好6800亩鲩鱼 每天10万斤送上大湾区餐桌
南沙滨海湿地旁的天然咸淡水常年保持着2‰-5‰的咸度,这样优质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鲜美嫩滑的鲩鱼。这种鲩鱼不仅没有泥腥味,还具有低脂、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
作为南沙最大的鲜鲩养殖企业,诚一集团将水产养殖基地扎根于此。在基地里,波光粼粼的鱼塘旁屹立着高大的智能投饲机,通过智慧渔业管理系统,6800亩鲩鱼养殖基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养殖生产管理。养殖员轻松点一点手机,就可以精准控制投饲机的投喂时间和份量,大大减少人力,一键实现“智慧养鱼”。
“我们希望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年鱼’品牌,为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奉献力量。”诚一集团董事长阳会军是中山大学博士,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出身的他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省、市级的科技攻关项目。据他回忆,13年前,其公司所在的地方还是“六月吹北风,十个鱼塘九个空”的滨海咸淡水土质坑塘;如今,土塘摇身一变,成为年产鲩鱼2万吨、年产值超2亿元的连片标准化鱼塘,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鲩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这里,每天有10万斤鲜鲩“游”上大湾区餐桌。消费者不仅能在水产批发市场、专卖店里买到正品南沙鲜鲩,还可以在珠三角的餐饮店品尝到这份南沙鲜味。
南沙鲜鲩能成为南沙区推动乡村振兴中极具代表性的“网红鱼”,阳会军认为这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从2010年企业落户开始,政府累计拨付超8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南沙滨海湿地旁有一片天然咸淡水面,这里孕育出鲜美鲩鱼。
引入院士落户工作站 攻关“卡脖子”育种技术
在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之下,南沙鲜鲩经历五次华丽转身。
“从博士到渔农,是我们第一次转身。”企业落户后,阳会军开始使用博士思维养鱼。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入专业技术队伍,改变传统水产养殖低效落后等状况,如:养殖基地实现数字化渔业华丽转身;企业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装备、软件,养殖员可通过手机设定自动投喂模式;企业首创的“345”健康养殖体系开始在广东进行推广。
“从土塘到标塘,是我们第二次转身。”初来南沙时,该企业租用了种植莲藕的土塘。然而,如何在土塘上实现智慧渔业养殖,并复制出去,让渔农受益?这是阳会军需要思考的:“我们将土塘作为科技创新试验场,在南沙区标准化池塘改造的专项资金扶持下,花了一年时间将土塘改造成标准化鱼塘。”
“从养肥鱼到养‘瘦身鱼’,是我们第三次转身。”传统的水产养殖理念是将鱼养肥,最大限度提升产量。但博士们却提倡养“瘦身鱼”,注重产量同时,更注重鱼的品质。
“从鲩鱼养殖到攻关渔业育种,是我们第四次转身。”2020年,在南沙区人才引进政策下,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将他唯一的工作站落户在南沙区,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人才局等职能部门大力扶持并安排财政资金支持诚一合作筹建起全国首个淡水鱼类南繁育种中心,用于开展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共建“良种、良养、良销”三位一体的渔业科技创新产业链。
“从先富到共富,是我们的第五次转身。”据介绍,一批批养殖户来到鲩鱼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增氧机、投料机等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广开来。目前企业已累计为广州、中山、佛山等地约4000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户均增收5万元/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阳会军告诉记者,他们的企业正向“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品牌”全产业链模式融合发展,继续促进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努力打造“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
南沙鲩鱼养殖基地
博士放弃教书来到塘头养鱼 从有所顾虑到熟知“养鱼经”
早上8时,研发专员高鑫正在鱼塘边观察鲩鱼长势,向养殖员询问鲩鱼进食情况。
“投饲机一开,鱼就浮出水面。如果投喂完整个鱼塘,只有极少数鱼浮在水面,那就是刚刚好……”一年多前刚入职时,高鑫还不知道鲩鱼在各个生长阶段要吃多少饲料,如今他对此已经可以侃侃而谈。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高鑫师从刘少军院士,学业优异的他毕业时有过不少“好出路”,“可以选择在母校做博士后,也可以去高校教书。”但当时高鑫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想养好鱼,就要到塘头一线去。
然而高鑫预想不到的是,当“塘头养鱼”的梦想照进现实,会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在鱼塘边养了整整两个月的鱼。”高鑫负责近20亩的鱼苗鱼塘,因为喂养鱼苗用的破碎饲料容易随风飘走,只能用小小的半自动投饲机喂鱼。高鑫每天要将12袋鱼饲料扛到投饲机旁,再逐一将饲料投进去,“手磨破皮,晒黑了不少,我妈都于心不忍,问我要不要换个地方。”
高鑫一度产生怀疑:“读博期间,学的就是淡水鱼类杂交育种、种质创新,每年3-6月鱼类繁殖期,我们都会到塘头采样做研究,觉得很亲切、很踏实。但一定要亲手养鱼吗?亲手养鱼真的对研究有帮助吗?”
直到与阳会军的一次深谈,高鑫终于打消了顾虑:“阳博士也亲手养鱼,他认为这是养好鱼的‘必修课’。也只有亲身经历过养鱼的每个环节,观察细节,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指导,寻找出技术突破点。”事实证明,经过一次次“实战”,高鑫对养鱼越来越有心得,更将“345”健康养殖体系“养鱼经”熟记于心。他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于塘头、车间,皮肤变黝黑的同时,技术也娴熟起来,让人难以把他与基地养殖员区分开,“不到塘边看看,就不踏实。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鱼塘边、养殖间,解决鲩鱼的疑难杂病,养好这条鱼。”
慢慢地,从不吃鱼生的高鑫也习惯了鲩鱼的粤式吃法:“南沙鲜鲩的最佳吃法就是做鱼生,特别鲜甜!”他介绍,鲜鲩能生吃的秘诀在于水足够干净,并且每周都进行寄生虫等检测,“在吊水瘦身期,一般都要进行4-5次检测。出厂的鱼最快2小时就可以直达市民餐桌,确保大家吃得新鲜、味美、安全。”
“鱼生级”鲩鱼这样吃
精选4斤至5斤半的南沙瘦身鲜鲩,将鱼放血。“薄则鱼骨隐,厚则鱼骨现”,与日式刺身厚切不同,制作鲩鱼生强调的是“薄”。技术好的师傅,能把鱼片切成仅约0.5毫米的厚度,薄如蝉翼、晶莹剔透。
鱼生光配料就有十几种——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
吃鱼生前,先根据个人喜好挑好配料,加以油、盐、糖,和新鲜的生鱼片一起在碗里拌一拌,然后立马将鱼生及佐料一口吃进嘴里——鱼生冰凉爽滑的口感瞬间令人畅快非常,再仔细咀嚼,各种香、辛、酸、甜的佐料更是将鱼生之鲜美尽情带出,使得满口溢香,叫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统筹/何超 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魏彩云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知锋
手绘/何沅恒